走到田间地头 走进群众心头
——记奋战在乡村振兴路上的沿河政协人
□本报通讯员 王小兵
在沿河自治县乡村振兴的最前沿,活跃着这样一群政协人:他们早出晚归,从酷寒严冬到炎炎夏日,从田间地头到农户家中,用真情、真心、真意一步步走到“群众心头”,成为乡村振兴一线的“生力军”。
产业兴则百姓富
“咱能不能种植果树?”走访调研中的县政协机关派驻黑水镇朝阳村第一书记陈周被村民一句话“点醒”。2020年,初到朝阳村的陈周看到村子自然条件较差,产业薄弱、设施落后,他深知,村子要发展,产业是根本,必须打破传统产业的束缚闯“新路”。
挨家挨户走访调研,了解村情民意,陈周早出晚归地在村子里“串门子”。
以前,朝阳村的村民除了种植玉米外就是种水稻,老百姓只能养家糊口,大多数村民外出务工,如何有针对性破解这一难题?陈周一方面带领村民不断壮大特色产业、种植红心猕猴桃100亩、柑橘200亩、中药材黄精50亩、密本南瓜500亩,新建水果保鲜库和蔬菜水果收储分拣包装车间。另一方面,持续抓好稳岗就业。围绕“稳岗就业、提技赋能、返乡创业”等重点任务,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就业跟踪帮扶。累计实现脱贫劳动力就业100余人,积极与县就业局对接组织劳务输出,经常性向有劳动力人员提供就业岗位,经常性联系咨询务工人员有无其他务工意愿,做到户户有一人稳岗就业。
如今的朝阳村,围绕“党建引领、党员带头,依托优势、因地制宜,农旅一体”的发展思路,逐步实现了设施农业产业的科学化和效益的最大化。“家家都有产业”已逐渐成为全体村民的致富共识。
“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我努力奋斗的目标,也是我心所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为村民谋幸福。”陈周说。
淳朴乡风促振兴
从大操大办到自觉简办,从讲奢侈搞攀比到不论排场、不比高低,如今的后坪乡,乡风文明的精神种子在群众的心里生根发芽。
“受传统思想影响,村里大操大办红白喜事之风很难根除,我们只有不厌其烦地跟村民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后坪乡政协联络委员会主任杨勇表示,早在前几年,水井村就对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规定了操办规模、礼金上限,但群众还没有从陈旧思想中“走出来”。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淳朴乡风才是永远的财富。”杨勇坚信这一道理。化风成俗,久久为功,移风易俗并非一蹴而就。为了提振精气神,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他积极主动地钻研政策、请教经验,并不断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走访调研,最终结合该村村情民意,完善了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制度章程,严格实行办事审批报备制度。
“去年我儿子结婚,准备了15万元办宴席,后来去村委会报备,村干部说要严格按照红白理事会制定的标准办,我开始还有些为难,怕被村里人笑话,后来在杨主任和村干部的帮助下,只花了不到6万元就把事办了,办得简约但不简单,大家都说好。”村民田茂成说。
与此同时,杨勇通过组织召开“院坝协商”会,定期走访老干部、老党员,征求他们对后坪乡发展的意见建议。将德高望重的老人、返乡创业青年、道德模范和致富能人等有助于乡村治理的人都集中到一起,大力开展 “文明家庭”“卫生清洁户”“好婆婆”“好媳妇”等多种形式的文明评比活动,宣扬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帮助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弘扬向上向善向美的正能量。
用真心换取民心
“她这一年来都是尽心尽力为村里人着想,对于村里的工作永远放在第一位。真的非常感谢她,没有她,村里不会发展这么快。”淇滩镇茶坛村党支部书记黎小毅感慨地说。
初到茶坛村,九届县政协委员、县卫健局执法大队八级职员崔燕红并不被群众所认可。大家都觉得这个从县直机关单位来的乡村振兴指导员大概就是来转一转,走一走,做做样子。可没想到,崔燕红卷着铺盖住进了村里。
驻村后,崔燕红抓好乡村建设,努力提升治理水平,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统筹抓好乡村建设工作,做好信访维稳、矛盾纠纷、森林防火和安全生产工作;组织公益性人员对全村人居环境进行清扫,打造干净整洁的美丽村居环境;通过定期召开院坝会、坝坝会、家庭会等方式宣传正确婚恋观、防诈骗、森林防火、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提高村民防骗意识;召开群众会,制定全村村规民约和乡风文明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好村级自治组织的基层便利性,提升群众对乡村治理的参与度,积极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为民办实事、解真难,增强村民发展的信心,也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崔燕红凭借着一颗真心为民的初心,化身为惠民政策的宣讲员、为民解忧的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成为了茶坛村村民的“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