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聚共识 以史资政促发展
——都匀市政协三措并举扎实推进文史工作小记
□李淑敏
清嘉庆十九年(1814),都匀府青年书生陶廷杰从剑江河畔只身赴京赶考,中得进士并官至巡抚,成就一代廉吏。208年后,经地方政协与文史学者数番努力,他当年的殿试卷(复印件)跨越重洋回归故里,填补了都匀无清代之前科举考卷的历史空白,奠定了都匀为黔学文化研究“富矿”的业界地位。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都匀市政协扎实推进文史工作,有效提升城市人文内涵、增强市民文化自信的一个缩影。
过去十年间,市政协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史工作的“三亲”性、统战性、民主性,坚持把文史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文史资料征编和研究不断取得新成绩,为加强和改进全市政协工作、广泛汇聚社会各界共识和力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加强组织领导,文史工作有力有序。一是高位推动。把文史工作纳入政协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市政协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明确分管副主席主抓,选用有文化底蕴、专业特长的干部担任文化文史与学习委主任,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困难问题,确保文史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推进。二是建强队伍。整合本土人才资源,建成一支由州直部门老干部、社会各界人士、历届市政协委员及关心地方文化建设的外籍人士、文史业余爱好者等组成的文史资料编撰队伍。三是强化保障。每年都把文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指定图书、专辑顺利出版;建设市政协书画院,为文史工作提供活动场所。依托委员藏书、市政协历届收藏和编辑的丛书资源,嵌入市图书馆电子数据书库阅读平台;建设政协机关书屋,完善文史资料室,供广大委员和机关干部学习查阅,为文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突出存史资政,文史工作有质有效。一是服务地方发展。充分发挥文史工作的参政议政作用,把调研工作、史料征集与履行职能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围绕文化建设建言资政与用文史资料凝聚共识相融合,双向发力取得显著成效。比如,“在城郊原三线时期东方机床厂旧址建设‘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等建议得到市委采纳落实,并牵头完成《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展陈大纲》编写;《发掘都匀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我市文化品位的调研报告》所提意见建议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为推动全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发挥了资政建言的重要作用。二是挖掘城市文脉。努力在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精髓、当代人记录当代事上作出积极探索,完成《都匀文献集成》之《(民国)都匀县志稿》《陶廷杰事略》等历史文献辑录工作,有效保护传承都匀历史文化遗产;编辑出版《都匀布依族民歌辑录》,填补全市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缺失;组织收集整理剑江河流域生态环保相关历史事件,形成《剑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大事记》,获州政协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三是讲好发展故事。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挖掘整理都匀特色文史资料,征集完成200余万字的《都匀史录》6辑系列丛书、6本专辑出版工作,以“三亲”视角记录都匀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全面展现时代巨变;完成《都匀·往事纪略》、第二期《地方工业发展史大纲》《都匀七十年征程纪要》等文史资料征集、编辑和出版工作,进一步充实都匀史料记载,有效发挥了文史资料存史资政的作用。
坚持守正创新,文史工作有声有色。一是强化横向联合,让文史征编“动”起来。健全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党政部门的合作机制,构建横向工作网络,不断拓展文史资料征集覆盖面。通过与6个民主党派合作,围绕“三亲”特性广泛精选口述者,征集到各类回忆性、纪实性史料80余篇,形成《同心·同行——都匀市各民主党派建立与发展纪实》;联合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合编完成约100万字的都匀地区教育史料《都匀一中故事》《三线往事》《桥之韵》专辑。二是强化纵向联动,让文史资料“实”起来。加强与省、州政协纵向协作,协助征集整理《新中国成立前迁黔企事业单位文史资料》《黔南州脱贫攻坚文史资料》《水族百年实录》《畲族百年实录》《回忆西部大开发(都匀部分)》等文史资料;成立州、市相关部门工作组,参与贵州绿博园地标文化及园内历史文化溯源传承建设,为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绿博会奠定基础。三是强化宣传联推,让文史精品“活”起来。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在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举办大型书画展和主题活动,推出一批文史精品力作。党的二十大召开前,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微视频征集活动,收到各界别、各行业政协委员的“微视频”作品20余件,并在“贵州政协报”“黔南政协”“桥城都匀”等新媒体平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