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舞蹈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美学理念、思想情感等,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各民族劳动方式、区域风俗迥异,不同风格的舞蹈作品各具特色,形成了兼收并蓄的舞蹈文化。
在时代更迭和当代审美取向的影响下,舞蹈创作面临诸多新变化,创作者需要根植民族之本,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提高舞蹈作品的审美层次,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舞蹈艺术增强民族自信心,以现代意识传承民族传统。本文通过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师生,在现代舞与本土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方面所做的探索及成果展现,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这个命题。
深植于民族文化沃土的贵州现代舞
——一所高校艺术院系的探索创新实践
□袁 敏
中华民族文化薪火相传,舞蹈文化接捧民族传统之火种,在华夏大地点燃火苗,使经典舞蹈作品生生不息,见证了历史更迭和社会更替。现代舞的本质是依托于创新、抽象、自由的舞蹈形式,表达舞者的内心及理念世界,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如何将现代舞这一先锋艺术,与底蕴深厚的贵州山地文化和民族文化紧密结合,这是新时代下贵州现代舞发展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教学基地,贵州少数民族的学生天生具有与现代舞特性异曲同工之妙的“自由感与自然属性”。为将学生的天生灵感和后天的舞蹈表现最大程度的结合起来,2018年,学院舞蹈系成立实践舞团——嘎嘎,以接触自然,探知本土民族文化遗存瑰宝、返璞归真的现代舞实践教学为学生构建民族认知的“身·心”为教学目标。教师用户外的实践教学,构建一个自然万物的场域,引导学生触碰、感受、思考、传导、创作。 他们用身体感知自然万物,在舞蹈创作中将具体思维造就的故事勾画成为动作线路,体现独特的身体切面,让舞蹈动作的表达与传输变成一种生命本体的传导,体现自身对民族文化自然崇拜的认知。
将现代舞教学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已成为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的教学基本理念,舞蹈中的民族符号体验,是教学中培养学生舞蹈实践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去感受贵州少数民族的迁徙、农耕、捉鱼、爬树、捕鸟、围圈、蜡染等民族文化生活体验。户外实践及民族生活状态体验课程,成为嘎嘎舞团常规的训练课程。让学生在山体、泥土中体验民族符号,用接触式体验训练嬗变出自己的民族符号身体动态。构建舞蹈个体的民族文化思维,从户外即兴、民族活动、田野实践到艺术实践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自我民族意识唤醒的一个重要环节。
此外,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在舞蹈教学内容设置上,前两年贯穿了西南少数民族舞蹈课程、贵州少数民族舞蹈课程、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课程等,目的是为了扩充学生个体自身认知与民族符号对象化映射,形成学生对所处民族文化价值的主动分析,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审美,进而将现代舞教学切实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
嘎嘎舞团的实践作品《尤·生》,取材于贵州苗族的生活符号,从苗族原始的生活状态开始,体现了苗族人民从劳动到创造的过程。苗族是农耕民族,舞蹈中用身体语言表现锦鸡啄米,为苗族找到食物,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和大自然的万物生长。作品从外化的劳作农耕文化演绎到苗族人民内心淳朴、自由,用时空对比描绘了新时代苗族文化的“再生”,以及在脱贫攻坚发展中传统文化如火如荼地复苏。作品以创新的舞蹈编创手法和新视角的审美途径,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创新思维的构架,将苗族的民族气节完美的幻化。
作品在继承苗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当代电子音乐,将民族元素与流行舞元素嫁接在现代舞的表现手法中,这是一次世界文化的现代舞教学革新,也是现代舞走进贵州又走出贵州的一次新的历程。舞蹈作品中以现代舞编排模式呈现了中国民族歌舞文化的精髓,用时尚的方式追溯着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根,也是贵州高校一次零的突破,走出了贵州高校独特的“形之外、觉之内”的现代舞教学方式与编创手法,坚定了贵州本土舞蹈学生的民族自信。
2019 年嘎嘎舞团由教师辅助学生共同创作的一部现代舞身体剧场《Miao》,诠释了学生构建起自我民族文化思维后强有力的身体表现。
在《Miao》中,肉色或黑色的演出服将演员的肢体语言近乎还原至原始状态,夸张的肢体语言表现着进化、呼吸、呐喊,诠释着一个古老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拜。演员们不断放飞自我,变成苗疆战士、细胞、野兽、植物,甚至燃烧的火焰和山间的雾,用一个个肢体动作构建出一个鲜活的南蛮时代。
《Miao》试图从苗族自古至今的生活方式中寻找到一个切入口。这部舞剧灵感来自苗族文化。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靠口口相传的古歌去记录历史。在表演中,舞者们则是想通过肢体语言去传承文化、描绘万物生灵。
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原系主任、《Miao》艺术总监巩中辉介绍,在《Miao》的创作阶段,老师和学生们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去小丹江、大李村采风,了解当地刺绣、蜡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走访当地居民,听苗族的神话故事,学习苗族古歌,了解苗族历史。
枫香树、苗族古歌、锦鸡、稻米……最后,在《Miao》的舞台上,出现了不少苗族的文化元素。而《Miao》表达的就是苗族人的生命传说旅程。枫香树是苗族迁徙的象征、锦鸡是为苗族人衔来种子的神,结尾的苗族古歌讲述了苗族祖先姜央的故事。
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杨军表示:“过去人们提到贵州舞蹈,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民族民间舞。但我们积极探索多种舞蹈艺术的融合,现代舞在当下也受到很多年轻朋友青睐,同时流行舞方面我们也在做相关探索和研究,甚至鼓励学生参与到戏剧等相关领域的演出,希望他们在实践当中提升综合素质,培养更多具备艺术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的人才。”
嘎嘎舞团《Miao》现场表演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