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提案直击
提案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载体,是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协助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渠道。住黔全国政协委员在会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吸纳各方智慧和力量,积极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交提案,为国是建好言、为贵州鼓与呼。
——编者按
王世杰委员建议:
将职业启蒙教育引入中学教育
王世杰委员
职业学校学生就是“学习不好”,读技校等同于“没出息、没前途”;职教学校与普教学校相比,在师资力量、教育质量、校园环境等综合实力差距较大……这是当前家长和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的偏见。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住黔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省委主委王世杰为此提交了《关于将职业启蒙教育引入中学教育的提案》。
王世杰认为,在我国当前对于职业教育还存在中学师生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受中国文化“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大众对“高学历”“编制”更加青睐,职业技术则处于被忽视、被轻看的尴尬地位。初高中学校追求升学率,更重视分数,忽视职业启蒙和职业规划教育。中学校企合作几乎为零,校方缺少职业启蒙机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要在职业教育和高校教育开展,校企合作进中学校园并不常见,职业实践见习、体验、参观等活动很难在中学校园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开展,缺乏职业启蒙的实践机会。
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接受度,最根本的是要体现不同职业的平等性。为此,王世杰在提案中建议:政府等相关部门要将职业教育“秀”给社会看。让广大家长了解职业教育的师资配备和硬件设施,用实际数据为职业教育正名。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职业技能大赛等职业教育方面的宣传报道,让社会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给家长和社会做职教启蒙。要用科学依据分流职教和普教,从根源上扭转师生的偏见。MBTI职业性格测试等测量工具可用于职业规划指导,学校可将这类测试引入分科、专业填报指导等,为因材施教提供科学依据。让每一个学生在更适合自己人生发展的教育路径上接受教育,实现学校和就业的更好接轨。
王世杰还在提案中建议,要将职业启蒙教育引入中学课堂,让学生对不同职业有更充分的认识。同时要建立校企合作,普职校校合作,增强职业见习等实践机会。建立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将职业见习等实践机会引入中学课堂,让学生在实践课上认识和体验不同的职业岗位,拓展学生对不同职业的了解,体验知识技能的可贵,这也符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要求。
李汉宇委员建议:
盘活高速公路存量土地资产
李汉宇委员
截至2022年底,全国高速公路基本构建了布局完善、立体互联、便捷顺畅的交通干线网络,为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
伴随高速公路里程规模的跃升,路网的不断完善和“后高速”时代的快速到来,高速公路的重心也逐渐由投资建设转向运营管理。如何把高速公路网拥有的优质且庞大的存量土地资源与周边产业跨界融合、赋能发展?目前,全国各省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对盘活高速公路存量土地资产的需求十分强烈。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住黔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李汉宇提交了《关于盘活高速公路存量土地资产的建议》提案。
“在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因设计变更后或预留服务功能等原因征收后未使用会产生大量的存量用地。由于高速公路沿线土地主要为划拨用地,不能用于商业开发,若缴纳土地出让金将进一步加重企业经营负担,使得高速公路存量土地资源大量闲置。” 李汉宇说。
李汉宇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二,一是法律层面对收费公路权益的限定,不适应经营性高速公路对存量土地资源的盘活。权益的限制,导致投资人不能有效开展高速公路路域存量土地资源的盘活,可能会造成权益主体经济损失。二是受制于相关土地政策,存量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大部分省份高速公路建设用地由国务院批准,自然资源部批复,若要改变土地用途,盘活高速公路存量用地,需报国务院批准,审批层级高,时间周期长。
基于此,李汉宇在提案中建议,将高速公路权益定义为政府根据协议对特许企业授予的在规定期限内对经营性高速公路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将改变高速公路存量土地建设用途的批复权限下放至各省,加快盘活高速公路沿线划拨用地资产,支持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发展物流仓储、交通能源、交旅融合等多元化业务,反哺高速公路的运营和债务偿还。
孙发委员建议:
完善经济欠发达地区结核病防治体系
孙发委员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省委主委、省卫健委主任孙发提交了《关于完善经济欠发达地区结核病防治体系的提案》。
通过调研,孙发认为,目前我国在结核病防治上主要存在诊疗管理中法律制度不健全、诊断治疗管理有漏洞问题,以及专业人员配备不足、经费保障困难等问题。
为此,孙发在提案中建议:
开展结核病规范诊疗管理工作。建议国家完善传染病防治的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规范诊疗管理。从政府债券、中央投资、中央预算内投资三个投资渠道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将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省市(州)传染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传染病区建设列入投资建设范围;通过中央转移支付结核病防治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等,完善各级定点医院的基础设施设备,增加感染科床位和耐药菌快速检测设备,确保定点医院感染科拥有完全封闭且相对独立的隔离病区。
加强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借鉴全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计划,开展基层公共卫生人才订单培养计划,每年为基层疾控机构定向输送卫生技术人员。会同教育部深化医教协同机制,指导医学院校围绕行业需求,加强传染病防治专业建设,提高传染病防治教育质量。协调财政部新设急需紧缺专业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加大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控经费保障。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为全体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包括预防接种、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在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安排结核病专项防控经费,用于重点人群筛查、补助患者治疗、开展监测干预等工作。投入专项资金开展儿童剂型抗结核药品研发供应,争取更多的二线抗结核药物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韦维委员建议:
打造赤水河流域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机制国家级试点区
韦维委员
赤水河流域生态地位独特,具有重要的生态、历史、文化价值。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住黔全国政协委员、贵州师范学院院长韦维提交了一份《打造赤水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级试点区》提案,对进一步完善赤水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
韦维认为,赤水河流域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赤水河流域拥有较为完善的生态保护法规体系支撑,2021年5月云贵川三省共同立法,以“条例+共同决定”这一开创性的地方立法形式,为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同时,赤水河流域还有多年开展横向和上下游生态补偿的实践经验。2018年2月,云贵川三省按照1:5:4比例,共同出资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政府和企业也设立了赤水河流域生态环保专项资金。
“这些都为赤水河流域建立国家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韦维说,但也还存在赤水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测算指标体系和测算方法尚未取得共识、生态产品价值变现难、生态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交易市场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为此,韦维在提案中建议,希望国家优先建立赤水河流域国家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长效机制示范区。加快构建科学的生态产品价值测算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赤水河典型类型生态系统监测体系,为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提供精准数据;推动流域建立生态权益交易机制和规范生态产品价值交易市场;积极拓展流域生态产品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陈婷婷委员建议:
支持贵州建设南方冰雪运动基地
陈婷婷委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体育文化需要、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住黔全国政协委员、六盘水市政府副市长陈婷婷提交了《关于支持贵州省建设南方冰雪运动基地的建议》提案。
陈婷婷认为,近年来,贵州省积极推动全省冰雪项目发展,以“省队市办”模式与六盘水市合作组建了第一支贵州省冰雪运动队伍。冰雪场馆(地)不断完善、竞技水平显著提高、冰雪运动有效普及,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冰雪场馆(地)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冰雪竞技运动和群众性活动有待进一步丰富,冰雪运动服务指导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建设南方冰雪运动基地,对于南方地区竞技体育冰雪项目发展和冰雪运动普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陈婷婷在提案中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国家体育总局支持贵州省建设全民健身综合馆改建项目,填补无室内冰雪场馆的空白,在全省内开展“全季”冰雪运动训练试点。二是国家体育总局支持贵州省承办全国U系列青少年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等赛事,并在冰雪赛事资源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三是深入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教育部支持在贵州省设立校园冰雪改革试验区,支持建设南方冰雪运动特色示范学校,在青少年冰雪运动场地建设和经费方面给予专项支持。四是国家体育总局支持贵州省与北方冰雪强省合作组建冰雪项目队伍;争取国家体育总局委派高水平教练员指导贵州冰雪运动队开展专业竞技训练,举办全省冰雪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裁判员培训班等全省冰雪运动相关专业培训班,加大省内本土教练员、运动员选拔、培养力度。
王蜀黔委员建议:
建立帮扶机制 促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王蜀黔委员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科技强国,关键在创新;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住黔全国政协委员、民革省委副主委、贵阳学院副院长王蜀黔提交了《关于建立帮扶机制,促进贵州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
王蜀黔认为,近年来,得益于国家专项政策支持,贵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正努力建设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方面不断加码,优化创新生态,奋力推进“科技人才大汇聚”,但在重大科研成果、重要科研平台、国家重点学科(一流学科)、科研投入、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贡献率、国家级人才等反映科教发展的硬性指标方面仍处全国中下游位置。
为了缩小贵州在科技人才方面与全国的差距,迫切需要国家部委建立专门机制,帮助贵州紧密接触国家科技政策,汇聚各方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推动贵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为此,王蜀黔在提案中建议,由教育部、科技部牵头,建立对口帮扶机制,推动贵州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升。要建立院士对口帮扶机制,针对贵州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建立人才、技术清单,面向国内外“揭榜挂帅”。支持院士及其团队来贵州进行指导、项目合作和建立工作站,引导专家对口支持贵州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要支持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建设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建设国家级创新中心;要建立专家提升计划。提高在黔专家进入国家级专家库的比例,增加贵州推荐国家级人才的名额,探索对贵州或西部地区国家级人才单列名额;要支持贵州增设博士点,培养本土高层次人才;要支持国家高新科技企业贵州基地建设。瞄准产业链重点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科技力量的科技领军企业和一流企业。
本报记者 潘 建 王 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