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变”的缩影万桥飞架见证贵州奇迹
桥,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这是对于桥的科学定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桥日益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其实用功能便利了交通,以其优美形态和地标性特征融入了文化,给人无限遐想。在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反复描摹书写下,在广大人民群众连续不断的集体创造中,桥逐渐成为一个特别的文化符号,饱含着跨越、沟通、思念、和谐、联动等多元精神意象和丰富文化内涵。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腹地,境内喀斯特地貌广布,山多地少、山高谷深,重峦叠嶂、沟壑纵横,两地两山之间往往隔谷隔河相望,“睁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对桥的渴盼深入历代贵州人的骨髓、刻进各族干部群众的基因。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贵州人逢山开隧、遇水架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控制性工程,架起了一座又一座世界级桥梁,刷新了一项又一项“世界纪录”,以“甲天下”的桥梁建设实在成果助推实现了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助力创造了“黄金十年”的辉煌成就,很大程度上打开了山隔水阻的开放大门、解除了肩挑背驮的民生之艰、结束了一些地方“孤岛”般的生存状态、造就了形态万千的美丽景观。
从这个意义上说,贵州桥可以称作是感恩之桥、赶超之桥、开放之桥、民生之桥、民族之桥、风景之桥,生动展示着贵州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千年之变”,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
新时代以来,在贵州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都从战略全局的高度为贵州把脉定向,擘画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贵州儿女感恩思进、感恩奋进,牢记嘱托闯新路,用行动书写着答卷、用奋斗创造着奇迹。
如果说交通是贵州发展的瓶颈,那么桥梁则是瓶颈中的瓶颈。在资源力量有限的条件下,全省上下创新思路、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千方百计解决桥梁建设和交通建设中存在的资金、技术、生态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年复一年接续努力,在崇山峻岭间累计建起3万多座桥梁,实现悬索、斜拉、拱式、梁式类型全覆盖,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赢得了“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美誉。
大道纵横,阡陌交通。万桥飞架的伟大奇迹,时时刻刻都在无声地诠释着“贵州缩影”“贵州样板”“贵州新路”的丰富内涵,也生动地刻画着贵州儿女感恩思进、感恩奋进的精神群像。由此我们可以说,一座桥梁就是一面感恩奋进的旗帜,一座桥梁就是一段攻坚克难的征程,一座桥梁就是一座走向胜利的丰碑。
▲贵阳至毕节公路西溪河大桥
▲三穗至施秉高速公路江凯河大桥
▲息烽至黔西高速公路六广河大桥
▲大兴至思南高速公路周家坝桥
▲兰海高速遵贵扩容项目楠木渡乌江大桥
▲汕昆高速公路板坝至江底段马岭河大桥
本版图片由省交通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