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282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3-03

担当作为写好“干”字答卷


□余志勇


  2月2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了2023年1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情况。其中,在履职尽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方面,全国共查处问题2384起,占查处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总数的84.9%。

  党员干部敢于担当作为,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力戒不作为慢作为的思想,把干事创业当作磨砺自己意志的历练场、丰富人生阅历的主战场、提升能力素质的竞技场,敢于向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说“不”,用担当作为写好“干”字答卷,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的伟大使命。

  为官避事平生耻。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试想,如果遇事“难”字当头,遇难“退”字当先,有功劳就抢,有责任就推,或是不愿作为、不想作为,甘当“天平官”“滑头官”,萎靡平庸,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落实上级部署敷衍塞责,行动迟缓,开展工作懒散消极,虚于应付;担心在严格的纪律规矩面前,干事就会“出事”,为了少“出事”、不“出事”,宁愿不干事、少干事,又何来践行担当是共产党人的永恒使命。须知负责是共产党人的朴素宣言,只有这样才能当好群众的主心骨、发展的引路人。 

  新时代需要干部担当作为,需要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适应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事实上,判断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是否担当作为,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能否认清民心民意,了解群众的期待,真正为民造福,为民解难;能否把党的政策、决策、法律法规不折不扣地执行落实,因为执行力的好与坏、强与弱,既是领导干部作风和能力的重要反映,也是领导干部有没有责任心、敢不敢担当的重要标志。所以,担当不但需要勇气,需要能力,需要务实作风,更需要机制体制和监督的保驾护航。 

  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心中有责、敢于担当,是每一个干部必须完成的从政课题。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无疑,这就要健全完善依法决策机制,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等相关机制制度。将关口前移,事后加大督查力度,并对相关负责人予以追责;健全督察监督、网络媒体监督、群众监督等监督机制;厘清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好履职既有约束又有激励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惩处力度等,实时敲响警钟。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了膀子。”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担当作为理当成为党员干部应有“本色”。为此,每一位党员干部,不管职位高低,官职大小,都应有担当、有作为,这是自身的价值所在,也是民众的期盼。“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只要我们的党员干部能在自己的位置上敢担当、负责任、真干事、干成事,在收获成就感的同时,更能真真正正地做出群众满意的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