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运司:“徽”之不去的历史记忆
□文/图 周继厚
安顺,位于贵州的中西部,自古就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在此地建立的贵州省安顺汽车运输公司(以下简称“安运司”),就成为除省公司之外全省最大的运输公司,同时也是新中国初期安顺规模最大的企业。笔者收藏的两枚安运司初创时期的徽章,勾起了人们对公司历史的深情回忆,诉说着安运司六十五年的前世今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运输行业在公私合营基础上进行重大调整和改组,贵州省也不例外,先后建立了省级运输公司,省会贵阳运输公司和安顺、遵义、毕节、铜仁、都匀、凯里等几个地专州汽车运输公司。这八家运输公司的建立,构成了贵州运输行业的主要框架。
安运司1957年成立时,有员工822人、汽车186辆,但大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产的老旧车辆,生产工具落后,生活设施简陋,道路条件差。在这样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安运司人凭着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战天斗地,一步一个脚印创业发展,最多时客货汽车达到530余辆,有四个汽车保养和修理厂,有职工三千余人。
为了了解安运司初创时期的历史,解读徽章背后隐藏的故事,笔者最近走访了曾经在安运司生活成长的退休干部伍克樵,他讲述了自己亲历的见闻:
安运司坐落于安顺西南城郊,周边有沙子坝、管元门两个村寨。公司初创时有三个车队,负责辖区货客运输;两个保养场,负责车辆保养维修;一个修理厂,主管汽车中修大修。公司使用的车辆主要有美国道奇卡车、苏联嘎斯车和我国自制解放牌卡车三种,公司员工主要来自原贵阳市汽车联营社。
安运司成立后,为解决员工后顾之忧,安置员工及家属子女,在建设厂房、车库和办公楼的同时,修建了14栋人字屋顶、青瓦白墙、排列整齐的连片职工宿舍——“工人新村”,在当时的安顺十分气派醒目。但那时住宅区缺乏配套设施,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备有水缸水桶,自行到水井挑水,或者请人挑水,5分钱一担,十天半月结算一次。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修建自来水池后,才算解决这一生活难题。在很长时间内,安运司没有学校、医院、粮店、菜场等后勤服务设施,这一切都得到城里才能解决。艰难的生活并未让安运司人低头,他们一直在逆境中发展壮大,逐步成长为安顺响当当的大企业。
安运司在成长的同时,也给安顺带来了外来文化:首先是工人阶级艰苦创业的精神,从厂房到家属区的基建,所有员工都积极参与。修建汽车场到修理厂一公里道路,上百人齐喊号子拉动数十吨重大石碾一遍又一遍来回碾压,呈现出排山倒海的雄壮气派;其次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这些文艺演出和体育活动的开展,让人耳目一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安运司担负着贵州中、西部地区的物流与客运,并承载着与滇、桂经贸流通和人员交往,以及援越抗美战略物资的运输。为此,1965年,国家曾经从山东调来两个车队,数十辆崭新的解放牌卡车,加强安运司的运输力量,还专门修建了红砖青瓦的住宅区供驾驶员居住,取名就叫“山东车队”。
六十五年来,安运司历经沧桑,道路坎坷,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阵痛期,汽车运输行业开始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安运司也难以幸免。由于运输企业点多面广、流动分散的特点,经营和管理机制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企业陷于困境,面临破产边缘。1988年,安运司向贵州省政府进行了三个轮次的承包,在此期间,公司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推行以单车承包为核心的经济责任制体系,把一些管理机构转化为经济实体,实行分权分级管理,打破“大锅饭”,分灶吃饭,同时在生产经营上开辟新的营运线路,巩固发展安顺——贵阳、安顺——遵义等各条专线,迈出了坚定的改革步伐,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改革发展步履仍然十分艰难。
进入九十年代,安运司调整产业结构,在发展主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辅业。这期间,公司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客运主业逐步拓展了广东、浙江、云南等跨省线路,同时大刀阔斧在辅业上拼市场:如修建商贸市场和沿街铺面,建设汽车加油站,创办汽车驾驶学校,修建三星级神奇福运酒店等。公司又对各生产单位的管理基础工作进行规范,推行目标管理,改善经营机制,增强激励机制,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做到国有资产年年增值,税收年年增加,职工收入福利年年提高,公司由小变大、从弱变强,逐步发展成为集客货运输、汽车修理、驾驶培训、宾馆旅游、市场商贸为一体的产权多元化、产业多样化、管理规范化的综合性运输企业。
六十五年来,安运司为安顺市及贵州省的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三线建设、城乡人民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大量的支农物资、粮食化肥、农副产品、重点工程建设物资等均由公司承运;011基地国防工厂的搬迁、云贵湘黔铁路的修筑、天生桥水电站等大型工程的建设,渗透着公司驾驶员辛勤的汗水;抢险救灾、支前任务和新老兵运输,更体现了公司职工拳拳爱国心……
安运司六十五年的历史,是一部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历史,是一部辛勤劳动、开拓创新的历史。几代安运司人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工作生活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奉献着智慧和汗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如今,曾经鹤立鸡群、气派醒目的安运司工人新村,早已完成其历史使命,被拆除并修建了高楼大厦,只有这两枚徽章能够向后来者诉说那已逝去的岁月,昔日的辉煌,同时也昭示美好的未来。
贵州省交通厅运输局安顺公司证章,铜质,直径3厘米,背面四位数字编号,说明员工上千人。
安顺市运输公司证章,铜质,直径2.8厘米,背面四位数字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