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组发言摘登(三)
喻莉委员代表致公党省委发言
建设现代化制种基地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2022年以来,我省深入贯彻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成省南繁科研育种乐东基地等4个种子核心基地,争取中央资金6000万元推进岑巩水稻、长顺油菜等制种基地建设,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有效保障了我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用种安全。其中,制种基地建设是确保种子质量和供给安全的重要保障,但当前我省制种基地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种优则物丰,粮安则民安。为推动制种基地做大做强,筑牢我省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种业根基,建议:
一是加快基地建设,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政策机遇,完善制种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形成集中连片、功能齐全的制种农田。进一步加大种子烘干、精选、收储、转运的生产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工厂化育秧中心,提供统一育秧服务,提升育秧效率和质量。建设制种物联网系统,采集农情、墒情、病虫害情况,实现远程可视化监控,提升制种基地智能化水平。
二是加快强链补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引进培育种业企业,扎实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发展模式,加快现代化种子加工厂房、仓储设施设备建设,从省级层面在政策、融资、项目和服务上予以重点支持。加大对制种社会化经营组织的扶持力度,推进制种社会化服务,开展耕、种、管、收、烘干、加工、冷藏全程专业化服务,积极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等模式,提高机械化水平,切实降低制种成本。
三是加快科技攻关,增强核心支撑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鼓励种业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提高育种创新能力,培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研究出台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补助政策,推进种业企业品种选育攻关、种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进种业人才,特别是种业研发、经营、管理、信息等方面人才。在省级层面的粮油单产提升工程行动中引导推广本省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好、适应性强的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将制种示范田纳入党政领导领办粮食高产示范田范围。
杨波委员代表省工商联发言
大力推进“黔果出山” 实现农业“接二连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我省拥有“山、水、土、气”优势组合的独特环境条件,是发展水果产业的理想场所。截至2021年,贵州水果种植面积已达900万亩,产量520万吨,产值超过300亿元,作为全省十二大特色产业之一,“黔果出山”已成为多彩贵州的绚丽名片,为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创造了良好条件。
各地党委政府、龙头企业、种植基地、电商平台等为推动“黔果”产业发展,通过各种方式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但是,总体质量不高,品种多、产量小,精品果跟不上市场需求的矛盾没有缓解。对标市场需求研究不足,“只会种,不会说”使贵州水果知名度低,市场认可度不高,如虽然贵州是蓝莓种植大省,但在市场上远不如云南蓝莓、东北蓝莓受消费者青睐。种植成本高百姓增收缓慢,以百香果为例,同品质的钦蜜百香果,贵州本省零售16-18元/斤,而从福建或广西运输到贵州卖12-13元/斤。
为进一步使农村的“小果子”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大路子”,大力推动“黔果出山”,建议:
一是继续做优特色单品。特色是贵州水果的唯一出路,有机、绿色、无公害是标签。要将资源向蜂糖李、猕猴桃、蓝莓等有较强比较优势的品种倾斜,实施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种植,把2-3个水果品种打造成为像山东大樱桃、洛川富士苹果、赣南脐橙等一样,在全国叫得响的“黔果”名片。
二是持续优化产业布局。聚焦重点区域,适度规模化推广种植地方特色优势树种。统筹融合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流域,打造百香果、火龙果等产业带;打造黔中、黔西北、乌蒙山猕猴桃产业集群;统筹资源要素,全力以赴把蜂糖李打造成“中华第一李”;把贵州建成全国最大蓝莓生产基地和最大加工综合体,实现贵州特色优势水果集群发展。
三是强化市场主体培育。深入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搭建水果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平台,一方面,集中资源要素培育壮大如首杨水果等本土头部企业,进一步发挥门店多、覆盖广、模式新等优势,切实发挥好龙头带动引领作用;另一方面,精心包装一批产业项目,从政策支持、资金扶持、资源推送等方面招优商招大商,形成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助力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孟平红委员代表九三学社省委发言
大力发展白芨生态种植 打造百亿级中药大单品
抗疫以来,中药全面参与救治疫病患者和防控疫情扩散,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类医用、保健、生活用品巨量需求已被撬动。实施“乙类乙管”实现“保健康、防重症”的工作目标,将催生庞大的抗病毒治疗与缓解症状药物市场,同时健康类保健商品也将迎来很大市场预期。作为全国四大道地药材产区之一,我省自古就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美誉。我省现有药用植物资源种类7317种,2022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94万亩,居全国第二位,中药材产量290万吨,产值271亿元,产业发展迅速。但与其他中药材强省相比,仍存在差距。经调研发现,主要表现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不足,缺乏中药材大品种。从目前贵州十大中药“单品”的优势分析,白芨具有成为百亿产业单品的巨大潜力和优势。
白芨已从传统中药材发展成为美容、日化、医疗器械、中成药、保健、园艺观赏兼用的品种,市场潜力无限。如,2022年以白芨为主要材料的韩熙牌东方白芨亮白牙膏以其清新口气、消除口臭和牙黄等优势,几个月就在抖音直播销量超过4000万支,销售额近10亿元,初步打开了日化用品市场。白芨胶冻干粉对美白、除皱、祛痘效果好,具有对外伤出血立竿见影的止血效果、不留疤痕的修复功效,可以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品,尤其可作为部队用止血绷带、代血浆等战备品,市场潜在规模巨大。
中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要加快发展中医药产业,坚持企业带动、文旅互动、市场推动。为进一步把白芨打造成优势单品,加快推进我省中医药强省建设进程,建议:
一是打造百万平方米白芨种苗基地。建议推广优良品种、优质种苗繁育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设良种繁育与示范推广基地,牢牢掌握白芨育种技术话语权。提升建设白芨种苗驯化大棚100万平方米,年产白芨优质种苗2亿株以上,保证省内外优质种苗供应,年产值可达4亿元。
二是发展十万亩林下白芨生态种植示范园。建议通过农业产业化基金等支持,在全省选择适宜区域逐年连片发展林下白芨生态种植示范园,按20%采挖比例计算,每年新增产值约30亿元。同时鼓励和支持重点医药企业与省农科院创新合作,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的白芨种植示范基地。
三是构建白芨精深加工产业链。积极培育和引进中医药龙头企业,建设年产5000吨干品白芨加工厂、年产1000吨白芨胶冻干粉生产线,打造以白芨为原料的美容、日化、中药、康养、军用等领域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市场销售渠道,全产业链力争实现新增产值70亿元,打造和云南三七、甘肃黄芪、东北人参齐名的贵州中药材大品种。
雷昊委员代表省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发言
关于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性工程,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的有力推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新国发2号文件也指出,到2030年全省要建成高标准农田2800万亩以上,届时我省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将提高到50%以上。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自2012年启动以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到2021年底,全省累计建成1945万亩,占我省耕地面积的37.3%,2022年新增高标准农田260万亩。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77万亩。建设好高标准农田,事关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事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大局。为此建议:
一是聚焦重点区域,一体谋划推进。在产粮大县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等重点区域集中连片开展建设,不断优化建设布局。在非产粮大县聚焦15度以下耕地,选择粮食生产重点乡镇整乡推进。在非产粮大县未纳入整乡推进的乡镇中,选择一批耕地面积大、粮食产量高的村开展整村推进。
二是改造提升并重,提高建设标准。制定出台新建与改造的差异化政策,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由单纯注重新建向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并重转变。明确不同等级存量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的补助标准,在强化成效考评基础上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资金投入方向和补助方式,将存量改造纳入整体建设范围。
三是强化资金筹措,加大投入力度。在积极争取中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落实地方支出责任,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点事项予以保障。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构建金融、社会资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有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多渠道多方式筹措建设资金。
四是落实管护制度,构建长效机制。建后管护是决定高标准农田各项工程设计功能能否持续发挥效能的关键因素。要进一步明确管护责任主体,建议将集体经济组织作为高标准农田设施的主要管护主体,赋予集体经济组织清晰的管护权责,编制高标准农田管护责任清单,明确管护对象、主体和标准。进一步落实管护经费,建立多元化的管护资金筹集制度,建立省、市、县三级管护经费分担机制,并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结余资金、新增耕地指标交易收益等多渠道筹措管护经费,破解管护资金缺失难题。进一步探索建立专责管护制度,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创新委托管护、专职管护、流转管护等多样化的管护模式,探索建立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收费制度和损毁补偿制度。
罗青委员的发言
大力发展生态渔业 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决策部署,全面取缔网箱养殖,大力发展生态渔业。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做大做强生态渔业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2021年,全省水产品产量29.64万吨,渔业产值82.84亿元,湖库生态渔业面积75.6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80.16万亩,累计带动70余万户农户增收。但对比渔业先进发达省市,我省生态渔业仍处于“小步慢跑”阶段,在面对“大市场小供给”的矛盾中,亟需在产业基础、经营主体、加工链条、科技支撑等方面补齐短板,才能真正实现保供给、促增收、强产业。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打好“贵水黔鱼”响亮品牌,建议:
一是厚植产业基础。高质量编制全省“十四五”生态渔业振兴规划,根据各市(州)资源情况,合理规划养殖布局,转变养殖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现代设施渔业,有序发展大水面增殖渔业,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等。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生态渔业示范基地。在产业结构上,要立足中高端做好“三条鱼”(鲟鱼、鲈鱼、鳜鱼)养殖,满足不同消费人群需求。
二是壮大经营主体。对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优强企业,特别是运用好粤黔东西部协作机制,让“大湾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管理优势在我省落地生根。对内,培育发展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特别是重点扶持省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力争实现龙头企业主板上市。
三是拉长加工链条。聚焦加工流通环节,充分挖掘二三产发展潜力,在贵阳、遵义、铜仁等地建立水产品、饲料加工及仓储物流区,做大做强饲料有机肥加工、鱼子酱高附加值加工业。特别是针对上班族和年轻人市场,开展净菜配送,开发鱼类预制菜,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要建设一批育繁推一体化水产种业基地,提升水产苗种供应能力,优质苗种对外销售也可提高生产效益。同时,加大对基层技术骨干、企业及返乡青年的培训力度,提升基层专业化力量。开设水产养殖订单班,与省内各大高校、职业学院合作办学,培养生态渔业养殖专业人才。
陈有德委员代表民革省委发言
推动微度假式旅游新体验 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旅游发展已经由传统跟团游逐渐转变为以城市周边游为主的度假新模式。微度假就是城市居民利用周末闲暇时光,以城市为中心向周边拓展2-3小时车程找寻优质旅游景点,聚会消遣、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一种旅游新方式。与一般的休闲度假不同,微度假小规模、自我组织、短距离、慢节奏的特点使得游客参与度假的时间和方式更加灵活,温泉养生、乡村民宿、亲子互动、露营体验、攀岩探险等项目使得微度假活动内容更为丰富,体验性更强。
近几年来,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入开展,乡村基础设施的短板得以弥补,为微度假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微度假以体验游、亲子游、自驾游等主题性活动为主,内容以采摘和观光为主,活动相对单调枯燥。乡村微度假各种业态集聚不完全,没有实现全业态发展,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本地游、周边游。为充分发挥微度假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旅游业全面复苏,建议:
一是构建微度假多业态产业。树立“旅游+”的经营理念,引导产业融合,引入休闲元素,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探索“旅游+运动”业态,因地制宜设计儿童研学、山地自行车、远足探险、露营等。探索“旅游+绿色”业态,依托乡村优美景观、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发展观光、采摘、种地、垂钓、避暑产业。探索“旅游+民俗文化”业态,依托各地民俗风情、节日庆典,建设民俗文化体验区,积极发展民俗旅游,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
二是深入挖掘乡村丰富资源。一方面,完善保护乡村独有的山水环境,摸底当地具有知名度的山水景观、未被开发湿地湖泊、山林洞穴、特色植物或者动物等,开展生态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度假旅游。另一方面,注重乡村文化的挖掘塑造,充分挖掘文化遗产、老宅、古树和历史性建筑等,设计成民宿、乡村文化展览点、乡村博物馆等,使游客在度假式旅游中感受乡村文化魅力。同时,探索乡村的地方美食、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风味、重要节日或仪式的特别菜肴、乡土特产和独有食材,主打绿色风味健康食品。掌握当地节庆和民俗特点,增强主题性旅游体验。
三是建立健全环境治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完善考核制度,严禁出现坑蒙拐骗、哄抬物价等欺诈行为。完善卫生治理和环境整治制度,通过不定期开展环境评比活动,保证乡村环境卫生。规范微度假服务标准,制定统一标准的服务流程,定期开展培训,更新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与时俱进提供更优质服务,努力营造热情好客、文明有礼、山清水秀的微度假环境。
刘嘉赋委员代表铜仁市政协发言
以铜仁为试点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我省视察,要求我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新时代新征程上,我省全力做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需要大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使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铜仁作为省委、省政府明确的唯一的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程,深入开展绿道、绿水、绿城、绿园、绿景、绿村“六绿”攻坚行动,不断厚植生态屏障,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下了良好基础。
据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生态价值评测中心测算,铜仁市2020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3445.60亿元;铜仁市江口县作为全省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在量化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基础上,不断建立完善价值核算、价值开发、价值导向、价值保障机制,逐步打通“两山”转换通道,江口县太平镇成功创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为让更多老百姓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真正把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成为现实经济价值,建议以铜仁为试点,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一是以铜仁为试点,全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探索。在铜仁市江口县试点基础上,由省级层面统筹,从机制项目申报、预算投资和基金、专项债申请等方面,支持铜仁整市开展市(州)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积极探索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价值评价机制、经营开发机制、保护补偿机制等,推动形成完备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从而推动铜仁申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全省乃至全国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路径。
二是以铜仁为基地,加快建成生态产品价值交易市场。全面贯彻新国发2号文件有关要求,加快建成以全省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或林业碳汇交易结算中心为主体的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可将省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或林业碳汇交易结算中心落户铜仁,或者在铜仁市设立分中心,逐步形成以铜仁为基地、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使更多生态产品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真金白银”。
三是以铜仁为主力,全力推动创建梵净山国家公园。在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批复同意贵州省开展梵净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推动作用和铜仁主力军作用,全面巩固本底调查、范围分区、体制建设、保护修复、矛盾调处、监测监管、宣传科普、社区发展等方面创建成效,加快推进后续资料完善、报请评估、协调对接、争取支持等方面工作,推动梵净山国家公园早日创建成功。
白敏、薛军委员联合发言
关于加强法律咨询服务类公司监管的建议
2022年初,司法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律师服务收费的意见》,推动律师行业和法律咨询行业高质量发展。长期以来,法律咨询服务类公司的经营行为脱离了司法行政部门监管,目前实际处于“无监管”状态。2022年11月,省司法厅及省律师协会联合开展了专项调研,据初步了解,目前我省经营范围含“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法律顾问”“合规”相关的企业有6124家,是律师事务所总数(1155家)的近6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对全省法律咨询服务类公司的监管也存在一些问题。
为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促进法律咨询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建议:
一是进一步压实监管责任。建议将对法律咨询机构的监管纳入依法治省、依法治市目标考核,进一步压实我省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管理责任。探索建立司法行政机关对法律咨询服务公司前置审批试点,实行备案登记,为形成专业监管长效机制打下坚实基础。对非律师、律所以律师名义从事法律服务业务,进行虚假宣传等行为进行处罚,切实整治市场乱象。
二是强化相关部门监管力度。在法律咨询公司经营监管过程中,建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法律服务机构登记后,通过大数据政府平台向司法行政部门共享数据,便于共同监管。同时将法律咨询服务机构经营行为纳入全省市场监管及司法行政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相关部门监管力度,形成“信息公开、数据共享、联合执法”合力,营造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稳定透明的法律服务市场秩序,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利益。
三是建立从业人员备案制度。建议市场监管及司法行政部门联合建立法律服务从业人员“诚信档案”,将所有在册律师、法律工作者和法律咨询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姓名、联系电话、诚信状况、业务范围等详细资料备案登记,并通过建立统一的法律服务网站等方式进行全面公开,方便群众即时查询,既增进群众对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的了解,又加强对法律服务行业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