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258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1-16

关于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的建议


提案单位:民革省委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促进搬迁群众稳就业促增收,是检验易地扶贫搬迁最终效果的重要举措,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受疫情、经济形势等影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当前仍面临服务保障不够,就业稳定性差;招工就业双难,就业质量偏低;培训质量不高,就业能力较弱;产业水平不高,本地就业有限等问题和困难。

  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民革省委提交了《关于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的建议》提案。


  对策建议

  一是跟踪服务外出务工群众,保障就业权益。解决“忧薪事”,当好“贴心人”。探索打破社会保险缴纳机制障碍,推行全国通用的农民工社会保险“一卡通”,便捷群众。探索对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建立跨区维权工作站,切实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加强部门配合协作,充分发挥各自职责职能,建立全覆盖的外出务工人员信息和档案,跟踪做好服务工作,妥善解决务工人员工作后出现家庭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是建强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率。构建高效便捷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建强县、乡、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加强职业指导、职业信息分析、创业指导等专业化服务。增强服务能力,用好贵州省劳务就业大数据平台,提高劳动者享受各项公共就业服务的便捷性、高效性和满意度。开展专项服务,探索建立常态化公共就业专项服务活动制度,对就业困难群体开展“一人一策”精细化服务,解决群众在就业中的急难愁盼问题。

  三是重视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围绕企业需求,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强化技能培训,优化政府组织培训方式,鼓励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定点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公司等社会力量,按照市场用工岗位需求,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创建培训品牌,围绕各地劳务特点,创建“贵州技工”“贵州焊工”“贵州挖机师傅”等品牌,扎实开展高质量的技能培训。开展技能培训等级鉴定。发挥好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引领和拉动作用,促进职业技能培训从量向质转变,增强搬迁群众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四是不断强化产业培育,扩大就业容量。要把后扶工作重心转移到谋划产业增加就业上来。一是招引一批优强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二是抓实安置点产业发展。用好产业发展资金,对成长性较好的扶贫车间,集中力量予以重点扶持。同时,鼓励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共同致富。三是拓展产品产销渠道。帮助安置点特色产品打通广东省供应渠道。组织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安置点社区建立协作帮扶关系,支持鼓励消费安置点质优价廉的特色产品和服务。

  五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解决后顾之忧。一是加大政策宣传,鼓励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积极推动政府、社会和个人保障相结合,逐步提高搬迁群众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二是探索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形成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救助格局。三是不断壮大搬迁社区集体经济总量,增加财产性收入,逐步补齐搬迁群众社会福利短板,加强对搬迁群众中妇女、儿童、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