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240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12-16

可甜可咸,美味的花秋干粑


□张 维


  第一次知道花秋干粑是在十年前,一个花秋镇的朋友打来电话,说给我们几位朋友带了点当地的土特产花秋干粑,让我去领取。我听了觉得很新奇,因为在花秋来来回回跑了三十年,和花秋的朋友打交道也有二十多年,可从来没有听说过花秋有什么干粑这事。更何况我对粑粑之类的干货从来不感兴趣,有时宁愿饿肚子也不愿意吃与毫无味道的包子大饼一类的食品。

  但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毕竟是朋友的一份心意,既然能作为礼物特别拿来相赠,一定有它的独特之处。

  拿到花秋干粑后我仔细打量,这粑看上去又圆又大,拿到手的时候是冷的,很硬,表层好像是在锅里烙过的,有一层淡淡灰褐色的锅巴。不知是什么食材做的,大约是麦面和米面之类,看起没有什么特别。我尝试着咬了一小口,咀嚼起来却很有味道,香甜脆咸麻辣集聚,绵实,上瘾,腮帮子嚼软了也不想取口。冷的花秋干粑吃起来像铁饼,也有些焦脆。后来我也尝试蒸热了吃,更多的就是绵软有嚼劲,回味无穷。

  任何一个地方的特色食品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都有它形成的特殊原因。比如那个地方的气候、土壤决定了该地能够生长的植物种类,也决定了该地居民能够大规模种植哪些农作物,以及需要补充的食物种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令许多特色食品应运而生。

  花秋干粑这东西干燥、轻巧,携带方便,不易腐烂变质,便于存放,因此我妄自揣测是因为花秋山高坡陡,出产煤炭,也许是在特定时期里,很多人背煤时携带在中途当干粮而流行起来的。这个猜测后来在一个朋友那儿得到了确切的答案。

  原来,花秋干粑最早起源于清朝年间,靠师徒和家族之间传承,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当时花秋一带交通条件落后,离县城有四十多公里,生活所需的食盐、茶叶等物资需要从县城或重庆肩挑背驮地往返运输。为了防止运货途中饥饿,有人专门制作了这种携带轻巧又不容易变质,而且可口、抵饿的食品。最初只是流行于运货郎之间,后来也成为花秋人上山劳动和出远门的干粮。流传得广了,逐渐演变成为广大市民喜爱的一种小吃。如今物质生活已经极大的丰富起来,人们反而怀旧起来,觉得花秋干粑很本真,是原生态的食品,吃起来美味又放心。其次是现在外出旅游和进行户外活动的人多,花秋干粑带在路上既便利又实惠。再加上现在人们根据需求在原有的食材基础上进行了改良,芯子的馅料也日趋多样化,比如豆沙、糖、香葱、花椒、食盐、腊肉、火腿、鲜肉、黄豆粉、芝麻、花生、紫薯、花椒、辣椒等。消费者可以自己买料请师傅加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量身打造。

  如今,花秋干粑深受食客的青睐,名气也逐渐大起来,路过花秋镇的人大多都会到集镇的干粑店买上一些赠送亲友。据了解,花秋镇目前有干粑店40余家,不少店铺还提供真空包装,开通了网售业务服务,让不少在外工作或生活的桐梓游子也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有的商家不但运到县城销售,还干脆在县城开办作坊,热炒热卖。2016年,花秋干粑在第十一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之黔北美食文化节评比中获“黔北名特小吃”二等奖。

  如今走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无论是清晨、午间抑或是傍晚时分,引车卖浆者口中的花秋干粑叫卖声不绝于耳。那一声声拖得长长的叫卖声穿越了时空,这种消失很久的叫卖方式让很多人都禁不住诱惑和好奇,吃过的想再吃,没有吃过的想尝尝。花秋干粑也这样随着这一声声叫卖走出桐梓,走到遵义、仁怀、习水,甚至更远的地方。

  我常想,花秋干粑的悄然崛起,到底是人们对花秋干粑这种食品本身感兴趣呢,还是对逝去生活方式的一种怀想和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