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文/图 周文洋
弓仲韬(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首任支部书记),河北省安平县台城村人,1920年北京法政大学毕业,任北京沙滩小学教师。1923年4月,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多次深入天桥地区民众中间,宣讲革命道理,鼓动大家团结起来,与资本家、恶棍把头进行斗争。
1923年,反动政府制造白色恐怖,残酷迫害共产党人,斗争形势十分严峻,李大钊对弓仲韬说:“你在乡下长大,熟悉农村情况,党组织决定派你回农村发动群众,建立党组织,壮大革命势力。”
遵照党的指示,弓仲韬回到老家台城村,为利于开展工作,他卖掉了自家的20多亩地,在村里办起“平民夜校”,自编《平民千字文》做教材,陆续招收了村里的青壮年和没钱上学的贫家少年50多位学生,3间并不宽敞的教舍被挤得满满当当。他在教学生认字、学知识的同时,通俗易懂地讲述老百姓因何贫穷,为什么被欺压、受剥削,由浅入深地启发农民觉悟,明白革命道理。
夜校开办2个多月,青壮年学员的觉悟有了不同程度提高。弓仲韬的两位族亲:弓凤洲、弓成山进步最快,弓仲韬不失时机给他俩讲解共产党的纲领、性质、目标等,使他俩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领导劳苦大众推翻封建统治,才能建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国。不久,弓仲韬介绍他二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村里有了3名党员,弓仲韬向李大钊请示成立党支部,获得批准后,1923年8月,台城村特别党支部正式建立,当时尚没有县委,支部受中共北京区委直接领导,弓仲韬任书记,弓凤洲、弓成山分别任组织,宣传委员。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不仅标志着农民争取翻身解放迈出了第一步,也拉开了党领导农村革命斗争的序幕。
当时临近秋收,党支部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是发动农民开展“说理斗争”,要求地主增报酬,减地租,不答应就不上工。经过几番面对面较量,地主经不住佃户、雇工人多心齐,据理力争,最终只得同意农民的条件。
党领导农民斗争取得胜利,火种般点燃了劳苦大众的革命热情,势若燎原,“说理斗争”很快蔓延到台城周边乡村,不久,安平县的乡村几乎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农民要求“增酬减租”斗争。
到1924年初,台城村和邻近村庄,有30多名在斗争中表现出色的农民被吸收入党,先后成立了任庄、彪冢、齐侯町、敬思等7个村党支部。到1924年8月,全县已有党员100多名,成立了安平县县委,不久又与毗邻的饶阳、深泽、深县建起联合县委。党的领导范围扩大,党的主张深入人心,民众思想觉悟、爱国热情普遍提高。
《安平县文史资料》记载:抗战期间,仅16万人口的安平县,有8689人参加了八路军,其中有共产党员470多人,在当时全国县域参加八路军人数、党员总数都遥遥领先。
1946年12月,冀中地区党委为粉碎国民党的进攻,要求安平县在年底前组建一支500人的队伍。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安平县各村党支部立刻广泛动员,在全县掀起了“参军打老蒋、解放全中国”热潮,仅半个月时间,全县就有1804人应征,经过政审、体检,有1414人批准入伍。安平县人民踊跃参军的盛况,当时的《冀中导报》《晋察冀日报》都做了详细报道。
从台城村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星星之火,到河北辖区内第一个中共县委的成立,直至抗战和解放战争,一代又一代安平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披肝沥胆、流血牺牲,为夺取全国解放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2年,安平县在台城村建起“中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以实物、图片、文字等,展示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中国革命史、建党史上的重要地位,在爱国主义、党风党纪、反腐倡廉教育及红色旅游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