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军在播州的足迹
□陈运洪
遵义,古称播州。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三进三出”播州区(原遵义县),44天的时间里,足迹遍及全区21个镇(乡、街道),留下了史诗般的战绩和感人的红色故事。
抢渡茶山关
播州区尚嵇镇茶山村茶山关古渡在历史上一直是连接四川播州(今遵义)和贵州水东(今开阳)的川黔交通要津。
茶山关,雄关巍巍屹立,古渡静静守望。当站在关口俯瞰,关下峡谷深切,乌江江流湍急,夹岸悬壁陡立,倾诉着他沉甸甸的沧桑。步行羊肠小径至江边,古驿道的青石光可鉴人,道旁的野花野草独自幽居。仰视两岸峭壁千仞,盘道崎岖,山雄路险。
1月1日,猴场会议,中央红军决定兵分三路,抢渡乌江天险,向遵义挺进。1月3日,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的红三军团十三团奉命抢渡茶山关。在此之前国民党黔军侯之担部第五团和一个机炮营将渡口船只沉没后,于江北构筑防御工事,企图借助山腰红岩洞和关口强大火力,封锁江面,扼险据守,阻止红军北进。当红军集结于茶山关渡口南岸时,敌军慑于红军声威,不敢应战,连夜弃阵溃逃遵义。红军在当地船工宋月钊、黄德金、宋吉安等民众的协助下,捞起沉船,经过4至6日摆渡,全部抢渡茶山关后,主力部队经尚嵇进驻今南白镇。为红军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创造了重要先决条件。
千里乌江,滔滔奔流。“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而今的茶山关,当年红军修筑的工事至今尚存,枪炮安放处依稀可见;长眠着当年越过天堑的红军战士,把红色的种子在这雄关古渡播下。如今,纪念碑、红军坟和古柏树,仍然静静地伫立在茶山关古渡旁。
刀靶水阻击战和追歼战
刀靶水,古称双穗场(今三合镇刀靶社区)。因萧华《长征组歌》的“雄师刀坝告大捷”而彪炳史册。1月6日,红三军团渡过乌江后,立即进驻刀靶水,担负起保卫遵义会议的重任,在这里演绎了刀靶水阻击战和追歼战。
1月16日凌晨,黔军师长柏辉章、旅长杜肇华率领第一、五、六团突袭刀靶水、老君关、螺蛳堰(今三合镇),已攻到红三军团司令部、第五师师部驻地万佛寺之前。正患疟疾的师长李天佑指挥军团直属队和第五师直属队撤退到后山,保住了军团和五师指挥机关。16日上午,周恩来获悉黔军袭击刀靶水的情报,即命彭德怀离开“遵义会议”会场赶回刀靶水,调集驻懒板凳(今南白镇)地区的第四师第十团、驻刀靶水地区的第五师主力,进入田脚坝四周山头的战壕、碉堡,迎击黔军。17日凌晨2时许,柏辉章分别从隔流水、丹心岩、龙塘坝三路向刀靶水进攻。彭德怀用小股部队将黔军诱入田脚坝击溃,“刀靶水阻击战”保卫了遵义会议的顺利进行。“刀靶水追歼战”,发生在2月25日至3月1日的遵义战役期间。2月28日,中央红军在遵义城南红花岗、老鸦山击溃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部2个师、王家烈黔军8个团,敌军向刀靶水方向溃逃。红三军团与红一军团联手追歼逃敌,在刀靶水的老君关大峡谷内,又歼敌无数,将敌军一直追赶到乌江岸边去“喝水”,取得了遵义战役的圆满收官。
刀靶红色文化街区作为遵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节点之一,至今保留着30多处红军旧居、18处战斗遗址群。分布着雄师刀靶告大捷陈列馆,红三军团参谋部、中华苏维埃银行、红五师指挥部、机炮连、骑兵部队等旧址。特别是街上一栋老木房房门上的枪眼至今仍在,见证着黄老太婆(李安珍)勇救红军的故事。在刀靶水,红三军团先后有一百多名战士牺牲。当地群众逢年过节都会去刀靶社区永增组关山、关心组沙坡、云霞山战斗旧址等革命先烈墓前缅怀。来到田脚坝、十字垭、三道拐等红军战斗遗址,听着当地老人描述红军在刀靶水的红色故事。空旷中,顿感人声鼎沸、枪声齐鸣、战火纷飞,犹如发生在身边。
鸭溪会议
遵义战役后,中央红军主力隐蔽在遵义西面的鸭溪、枫香一带,寻找机会歼灭敌人,并设法摆脱敌人在黔北的围堵。
3月4日,中革军委成立前敌司令部,发布了《关于设前敌司令部并以朱德为司令毛泽东为政治委员的命令》。这是毛泽东自1932年宁都会议上被“左”倾领导者排挤出红军领导岗位后,重又获得了在红军中的具体领导职务。也是朱德、毛泽东在此发布了长征的首个“朱毛命令”。
3月5日,中革军委得知敌人准备会攻遵义,川军郭勋祺部准备由桐梓向遵义东南地区进攻。周浑元部准备从枫香、长干山、鸭溪向遵义及其西南地区进攻。吴奇伟等部将于8日前封锁乌江。傍晚,前敌司令部在汪家屋基(现鸭溪镇雷泉社区长征一组)召开了一个会议,史称“鸭溪会议”。“5日24时30分,朱德、毛泽东于鸭溪下达了《前敌司令部关于消灭萧(萧致平)谢(谢傅福)两师的部署》”。3月6日 清晨,毛泽东同一军团司令部赶赴白腊坎指挥战斗,为四渡赤水、跳出重重包围、北上会师奠定了基础。
1964年,陈昌奉将军(毛泽东当年的警卫员)重走长征路到鸭溪。他说,开会的地点是在室外,那里有石桌、石凳,周围是树林,很隐蔽。通过大家探讨,并找当地老百姓核实,最后认定是在汪家屋基。而今一块红色的电文石碑矗立汪家屋基,望着那静默不语的石桌、石凳,你难以不去想象毛主席双指夹烟、眉头紧锁、运筹帷幄的雄姿……
3月7日,红一军团卫生部医护人员和病员从鸭溪荷莲庄水淋岩向枫香花苗田行进,途中遭遇国民党军队空袭,红军当即牺牲50余人、重伤40余人、轻伤80余人。“白岩沟红军殉难处”,无声地述说着那一次空袭。
苟坝会议
寻战未遂的鸭溪会议目的未达到,前敌司令部决定寻机再战。
3月9日下午,中央军委纵队进驻苟坝。10至12日,中央政治局在苟坝新房子(今枫香镇苟坝村)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林彪、聂荣臻提出的进攻打鼓新场(今金沙)的建议,与会多数都主张打,只有毛泽东主张不打。他认为不能打固守之敌,应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会议争执不下,毛泽东以辞去前敌总指挥职务力争,会议以少数服从多数通过了建议。
毛泽东回到自己的住处,反复研究敌我态势,认为进攻打鼓新场会有灭顶之灾。于是,他独自提着马灯,从新房子沿着崎岖的小道去长五间找周恩来,劝阻周恩来缓发作战命令。3月10日晚上12时,红军情报人员戴镜元获取了国民党黔军和滇军的行动情况,敌人正准备在这一带围歼红军,证明毛泽东不能打金沙的分析判断是完全正确的。第二天又开会,才决定放弃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中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
苟坝会议标志着遵义会议后中央的组织调整基本完成。这次会议成为毛主席实施“调出滇军,甩掉追兵,假道云南,进军四川”宏大战略构想的关键环节。13日,红十三团、红十团佯攻泮水、岩孔(今金沙县)王家烈黔军,将驻仁怀坛厂的周浑元纵队吸引出来歼灭。16日,红军在茅台附近三渡赤水进入川南。3月21日至22日,红军又由二郎滩、太平渡等地四渡赤水,回师遵义。
如今的苟坝,已成为人们重温红色记忆、感受乡村之美的好去处,每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
马鬃岭分兵
《遵义府志》载:马鬃岭,在遵义城西百里,水分南北,路通仁怀,亦郡龙过处。3月6日至14日、3月24日至4月1日,红军长征主力部队二进二出平正。其中,3月13日,红九军团在桶井胡家房屋(今共心村大石板)召开了全军团干部会议,到会者达三百人,会议主要是听取黄火青主任传达,中共中央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内容的一部分,史称平家寨会议,又称桶井会议。3月26日,“最后决定到干溪休息造饭,待命动作”。“是晚干溪附近全野战军均集中此地,十分拥挤”,史称干溪会议。当天,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做出对红九军团领导人进行调整的决定,任命何长工为红九军团政治委员,原红九军团政治委员蔡树藩接替何长工的军委纵队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职务。此时做出对红九军团领导人调整的决定似乎意味着红九军团要承担新的任务。
3月27日至31日,红九军团在苟坝一带,分别派出主力部队,一支向长干山、一支向枫香坝,佯装整个红一方面军主力,虚张声势,掩护主力红军急速南下抢渡乌江,史称“马鬃岭分兵”。同日,中央红军抵达遵义地区苟坝一带,并兵分左右两路进入金沙境内。左路为中革军委领导机关、中央直属纵队和一军团,从木孔底水河进入湾子,于29日抵沙土。在沙土稍作休整后,一部分经文家田坝过三丈水进抵后山梯子岩,一部分往中心经翁贡水抵后山梯子岩。右路为三军团和五军团,于28日由偏岩塘过河进入官村后,大部分从木孔到岚头。29日夜,执行先遣任务的红一军团一师第三团和军团工兵连先期抵达乌江北岸江口渡口,并在雷电和暴风雨的掩护下渡江成功,消灭了吊桥桥头的敌哨兵,打通了通向南岸山上的要道。
3月29日至4月1日期间,除红九军团外,中央红军全部在金沙境内梯子岩、大塘河、江口等渡口成功南渡乌江。红军接着绕过贵阳,乘虚进入云南,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胜利地实现了和红四方面军的会师,取得了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