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 花 风 起
□邹志勇
清,朖也。
明,照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
4月5日,农历三月初五,清明节。又是一年梨花开,风起之时正清明,又到了回乡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爸爸、四叔提前七、八天就不断打电话,问我能不能回,他们总是担心我事情多,走不开。我告诉他们,我们肯定要回的,一定会回的,让他们放心。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人们祭祖扫墓。其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故又有“踏青节”之说。虽然地分南北东西,但各地大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而对于我们印江自治县的人来说,清明的重要性仅次于春节,仪式感十足。清明当天中午举家大小“上坟”“挂青”拜祭列祖列宗,傍晚男女老少齐动手烧火做饭炒菜,尔后按照辈分、尊幼团坐八仙桌,天南海北畅叙一通,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让人内心无比柔软和温暖,勾起无限的思念。
清明节扫墓,俗称“上坟”,又称“挂青”。以二十四节气的清明日为“正清”,之前的三天多已开始“挂青”。打从记事起,就经常听到爷爷说起,清明“挂青”要一年一小挂,逢五满十就大挂,为何这样规定,据说是爷爷的爷爷口传下来的,反正很庄重和严肃的事情。那时候离清明还有几天,爷爷就要开始谋划、预算、动员,全家老小分工明确,奶奶、姑姑们泡豆子推豆腐洗菜;叔伯们上街称肉、买香纸鞭炮;我们呢就单纯做个“吃货”倒也惬意。“挂青”当天,全家老小早早起来,简单吃点早饭后,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待所有准备就绪后,开始“上坟”“挂青”前最隆重的一个事情——“打糍粑”。只见一家老小把甑子里泡了一两天洗净蒸熟的糯米盛在钵子里,男壮劳动力七脚八手用槌打烂,待米粒全碎连成一体后捏成圆形,压扁即成,统一堆放在簸箕里边待“上坟”“挂青”使用。我们几个小娃娃看见冒着热气的糍粑,口水不知道流了多少,虽然祖训告诫我们不能吃要等到祭祀祖宗后才可以吃,然而疼爱我们的爷爷奶奶却会直接拿给我们吃,还美其名曰:“五谷杂粮,子孙先尝。”
糍粑吃了后,“上坟”“挂青”正式开始,一家老小,如果是“挂众青”同宗族人更多,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带上酒、肉、饭、粑、香、纸、烛等祭品,以及锄头、镰刀等物上山来到坟地,割去墓地杂草,平整坟前供台,烧香纸、点红烛、供酒菜、放鞭炮、插坟标。无论大人小孩都要跪拜坟前,祈祷祖宗保佑平安吉祥、健康长寿。接着,所有人员把坟前祭品稍留一点与祖宗后,其余全部吃光才算礼毕。祭扫完一处,又到另外一处,整天在山上转,得把自己家的列祖列宗拜祭完毕。走在山上,爷爷时常提醒我们,这座坟是祖公,那座坟是祖婆,我们祖宗从山东到江西至秀山,现为印江小任半下寨,字辈为“学道明孔圣、诗书启大贤,文章光尚国、富贵永朝天”。同时也告诉我们,一座坟头清明是否挂青,成为一个家族是否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父慈子孝的标志。一座坟头上挂青越多,说明家族人丁兴旺。爷爷的文化不高,却能够告诉我们这些,有中国农民的那种小家情怀,但我更觉得是大的道理,毕竟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要我们不要忘本,不能忘记这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自然法则,好好生活、好好做人。
如今,爷爷离开我们30年了,奶奶也离开22年了,坟上的草已经青了又枯,绿了又黄,陪伴他们四季生长,每到清明,再也看不到那个叫着我们乳名的爷爷奶奶,吃不到那冒着热气的糍粑,也听不到那些带着泥巴味的教诲。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迁,每到清明,那份悲伤、那份思念、那份无奈却显得那么沉重,似乎有点喘不过气来……原来,我们记挂亲人,只为将来,也有人记挂我们以及清明的味道,伴随着庭院里那儿时挂青才开的梨花幽香沁入我内心最纯净的地方,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