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说”
让身体和万物一起复苏
养生误区漫谈
□庄惠君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这是出自《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和智慧是无限的。由此可见,早在战国中期,人们就意识到,生而有之的无限是智慧,生而有之的有限是身体的寿命。追求长寿或者长生不老便成了人们的梦想。于是从那个时代开始便有了养生之说。
那么,什么是养生呢?
作为自己身体的主人,我们要学会关注自身感受,觉察身体的不适,了解和疾病相关的健康常识,减少和延缓疾病的发生,适时向医生求助,学会和疾病相处,保持良好的心态,维护和谐的生活方式,我想,这是现下我对养生的理解。那么如何养生?这个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智慧的取舍。而取舍之间常常会有一些误区。
误区一:养生的目的是长生。合理的养生可以延长寿命,但死亡依旧是每个人的人生终点。养生的人群有两种,一种是怕死的,一种是接受死亡的,这两种群体在选择养生的方法时常常会有不同的表现。畏惧死亡的人对养生的方法往往没有主见,人云亦云,常常照搬他人的方法,心理也比较脆弱;而接受死亡的人,对养生之道有自己的见解,性情也比较平和,这种人面对死亡持一种可以接受的积极态度,同时对生活质量有合理的需求。因此养生的目的不是长生,而是在保持良好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延长生存时间。
误区二: 养生是老年人的专利。疾病的产生并非是单因素促成,常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要减少疾病的发生,就需要控制促使疾病产生的危险因素。比如肥胖,有35%-70%的成因来自遗传,剩下的原因有饮食、运动,或者疾病。遗传因素不能改变,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学会控制那些可控的因素,这也是养生,是一种有目的的养生。比如:对于一个有肥胖基因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需要关注饮食摄入、运动和体重变化。换而言之,养生从出生就开始了。因此,养生不分年龄大小,也没有早晚之说。
误区三:学会养生就不需要看医生了。曾经,我在病房工作的时候,看到患者的床头放着一本书,叫《求医不如求己》,患者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书能治病,为什么要来住院呢?医生的成长过程比其他职业要艰难得多,光本科就比其他专业要多学一年,毕业后还需要3年的规培才有执业资格。由此可见医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这不是看一部科普书或者媒体上一两篇文章就能学会治病的。养生不是治病,或者说它只能是在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下自我调节的过程。当疾病到来的时候,还是需要听取医生的专业意见和建议并及时治疗的。
误区四:得了慢性病调整生活方式就可以治愈,不需要吃药。有许多慢性病是需要终身服药的,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但许多患者在心理上不能接受自己有慢性病,病情稍有好转就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复发或反复,这样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危害。所以,建议有慢性病的患者首先在心理上要接受和慢性病的共存,坚持服药,同时定期到医院随访,并请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健康是成就万事的基础,有病也是人生常态。学会善待和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才能在安逸中享受人生。
(作者系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贵州省医学会内分泌暨糖尿病学分会委员,贵州省医学会内分泌暨糖尿病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肥胖学组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