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10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3-08

“阵痛”之后 绿色中国带笑颜

  

□张全林

 

  春天故事多精彩,两会节奏拨心弦。近年来,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生态环境保护着墨颇重,代表委员们对如何加快绿色发展、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倍加关注。“向污染宣战”“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天保卫战”“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绿色消费”“碳达峰、碳中和”,这类热词层出迭现,彰显出人民群众对美丽中国的向往。

  唱响绿色进行曲,美丽中国展新景。绿色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底色。近几年,生态环境领域顶层设计系统构建、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成效、生态保护监管持续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美丽中国的新图景正在铺展。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7.5%,全国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84.9%。蓝天、碧水、净土,一个都不能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我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经过持续的努力,生态环境保护正在发生历史性、全局性变化,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经济社会加速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的局面开始显现。

  顶层设计促突破,绿色发展奏乐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等新理念转化为一系列相关政策,党的十九大更将污染防治攻坚战列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纵深推进,生态环境实现了全局性、历史性、突破性好转。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不断扩大覆盖面,激活了全社会保护生态的积极性。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渔民退捕上岸,长江得以休养生息;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在西溪湿地,“梦里水乡又回来了”。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的生态环境领域8项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生态环境安全监管取得进一步成效,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持续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有力推进。山水相融、生灵共处、草木共生,显著增加了社会幸福成色。

  发展转型开新局,“双碳”目标入人心。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义不容辞的大国责任。以“双碳”为抓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开启绿色变革。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源,在于如何调整高碳能源结构和“两高”产业结构。“双结构”调整,挑战前所未有。生态环境治理,需要足够的战略定力,敢于顶住“阵痛期”。

  一是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落实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置换。去年全年全国压减粗钢产量超过2000万吨,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5%。二是通过加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能源、交通、城乡建设等领域绿色发展已成主流。仅新能源汽车,去年全国产销就突破350万辆。三是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持续加大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新能源占比不断攀升。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0亿千瓦大关,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3.5%。各行各业绿色浪涌,全面绿色转型稳步加快,高质量发展势能强劲。

  留住绿水青山,方能赢得未来。坚定不移的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美丽中国的目标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