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057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12-15

肝脏占位,切勿谈“瘤”色变

 

□喻超

 

  喻超,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五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主要从事肝胆胰脾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和疑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在门诊常常遇到一些忧心忡忡的就诊者一脸惊慌地问道:“主任,彩超检查说我肝脏有占位,我是不是得了肝癌啊?”也有些病人会咨询:“医生,我肝脏上有多发囊肿,是不是肿瘤晚期,没得治了啊?”由于医学知识科普不足,很多就诊者和家属对“占位”“包块”“肿瘤”等字眼充满恐惧和不安,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究竟什么是“肝占位”

  肝占位通常是指在正常肝脏B超的均匀回声或CT的均匀密度上,肝实质内出现的异常回声区或密度区的病变。通俗地说,“肝占位”就是肝脏里长了东西,占据了一部分正常肝脏。这个“东西”大致分为2类,一类会迅速长大,破坏肝脏的正常功能,甚至还会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对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对生命造成可怕的威胁,这样的东西称之为“肝脏恶性占位”,通常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的肿瘤;而另外一类通常不会导致明显不适,不会发生周围侵犯和远处转移,对健康没有什么影响,我们称之为“良性肝脏占位”,常见有肝囊肿、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样增生、肝硬化结节、肝腺瘤、肝脓肿等等。

 

如何判断检查单中的“肝占位”性质

  肝脏超声检查是做体检或肝病初筛常用的检查手段,它能发现大部分直径超过1cm的肝脏占位,而且检查方便、对身体没有辐射,同时价格便宜,可以多次检查随访。但普通超声的不足之处是常常不能准确判断出肝占位的良恶性。所以在初次超声检查发现有肝占位后,建议做超声造影、增强CT或磁共振以判断其良恶性。以CT为例,增强扫描发现病灶的能力大大增加,对判断病灶的性质也有很大意义。下面以几种常见肝占位性病变举例:

  原发性肝癌的增强CT图像通常呈现出“快进快出”“包膜延迟强化”的特点。动脉期,境界尚清晰的肿块,明显的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强化消退,肿块呈等低密度影,中间见坏死区;延迟期,强化进一步消退,呈现低密度,可见假包膜。

  转移性肝癌的增强CT图像则呈现“牛眼征”,即肿瘤中央见无增强的低密度,边缘强化呈高密度,外周有一稍低密度的水肿带。动脉期,肝内见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中间坏死;静脉期及延迟期,肿瘤边缘呈现不规则强化。

  肝血管瘤增强CT呈现“快进慢出、渐进式强化”的特点。动脉期,肝实质内见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肿块,增强后肿瘤内可见不连续的结节状明显强化灶,强化程度接近腹主动脉密度;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灶相互融合,造影剂逐渐充盈病灶,各期密度均高于肝实质密度。

  肝囊肿增强CT可见肝内边缘清晰锐利的类圆形水样低密度影,增强后无强化。

  除了这些影像学检查,还可以做一些血液学检查、血生化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辅助诊断。比如肝占位伴有血清甲胎蛋白(AFP)显著升高的话要怀疑有没有原发性肝癌的可能;若伴有血清癌胚抗原(CEA)升高需要怀疑是否有肠癌、肺癌、乳腺癌发生了肝转移;若伴有糖类抗原199(CA199)升高要怀疑是否有肝内胆管细胞癌或胰腺癌、胆囊癌肝转移可能。若肝占位同时伴有发热和血白细胞升高需考虑肝脓肿的可能。

  大多数情况下,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史、血液生化及肿瘤标志物检查和增强磁共振或CT检查,即可判定肝占位的性质。也有一些肝占位通过上述各项检查仍不能确定性质的,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可采取肝占位穿刺活检获得病理确诊,病理诊断是我们常说的“诊断金标准”,除了可以明确是良恶性以外,还能帮助确定究竟是哪一种肿瘤细胞类型,做进一步基因检测,还能帮助选择敏感化疗药物和靶向治疗药物。

 

发现肝脏占位需要怎样治疗

  对于诊断明确的肝占位性病变,需要结合占位的具体性质选择治疗方案。肝脏恶性占位会威胁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限期、彻底、规范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显得尤为重要。治疗方案可以采取手术、介入、化疗、靶向治疗、肝移植等手段的一种或多种。肝脏良性占位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很少有影响,因此,一般采取定期复查、保守治疗的策略。但如果良性占位出现恶变征象、在短期内体积明显增大、对正常脏器功能造成影响或者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不适时,则不适宜继续保守治疗。

  同时,有部分肝脏占位性病变难以通过影像学检查和检验结果明确诊断,又无法完全排除恶性占位可能,这时,可以采取手术完整切除占位后完善病理检查来达到明确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总之,“肝占位”并不是“癌症”的代名词,更不是不治之症。检查发现有“肝占位”不要过于恐慌,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的专科就诊,明确诊断,制定治疗、随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