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305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12-03

龙潭古镇,英烈故里

  

□施崇伟

 

  建党百年,缅怀英烈,因而前往中国共产党先驱赵世炎故里——重庆龙潭古镇。古镇位于武陵山深处,隔着桃花源很近的幽地,绿林环抱着的一片红土地。

  细细的小雨,润湿了石板街,洗洁的空气拂在脸上痒酥酥的。走在街头,就像走在基本不被打扰的世界。土家吊脚楼翘角飞檐,四合院的民居古朴幽静。站在镇子边新修的一座四层小楼上,层层叠叠的青瓦房尽收眼底。数百年的风雨里,枯叶与落英飘过几许,黑颜与碧苔,又见证了几多岁月的变迁。

  赵家院子、王家院子、周家院子,一个个名字,一个个家族,一个个鲜活的慈眉善目。大一点的院子,有几进几出,再奢侈一点的,则分为前院后院、大院小院甚至还有偏院。随便跨进一道家门,像是串门,像是回家,反正不像过客。

  赵家院子,是必须要去造访的,它是革命先烈赵世炎的故居。凭吊广场上,赵世炎的雕像英姿勃勃,深情地凝视着家乡的土地与乡亲。他永远是这个年轻的形象,因为他离开这个世界时——1927年7月2日,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19日,英勇就义于上海龙华枫林桥,时年26岁。

  从广场往故居,绿林成荫,芳草依依。路边,赵世炎的姐姐和妹妹——革命姐妹赵世兰、赵君陶的雕像并肩而立。

  沿着白色围墙步行数十步,看到一座清代建筑风格的四合院。大门上方,是邓小平的手书“赵世炎同志故居”。面向青山开放的大门,大大的“福”字与“寿”字各列一旁,这是中国百姓最纯朴的心愿。只是,赵世炎为了更多中国百姓的福寿,为中国革命而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步入院内,首先看到一前一后两个小天井。院中布局房屋32间。正屋南北向,周围的房屋小巧雅致。正门照壁一幅松鹤壁画,中堂悬挂一块“琴鹤世家”鎏金匾。

  过厅右面的第一间窄小的木屋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生命。1901年4月13日,赵世炎就是在这张普通的木床上出生的,从此就开始了他短暂却光辉的人生里程。赵世炎从小勤奋好学,少小离开龙潭求学于北平,18岁时留学法国。他在巴黎主持召开了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大会,与周恩来同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主要负责人。后赴莫斯科进入东方大学,回国后与周恩来、罗亦农共同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1927年7月,赵世炎被捕牺牲。

  第二间老屋是赵家父母的居室。设施极其简单,全然不像当年龙潭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不过,对赵家而言,他们更富有的是精神财富,是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故居里,还保留了其他家人的卧房,以及私塾、碾房等。旧物件,旧时光;新时代,新思想。这就是先烈故居让人参观与纪念的价值。

  龙潭古镇——诞生了革命先烈赵世炎的普通小镇。漫步在先烈生活过的街头,追逐他成长的足迹;聆听不改的生平世事,缅怀先辈的革命事迹。

  走出赵世炎故居,来到湄苏河岸,看到一位垂钓的老人。他一手把竿,一手接过我递给他的纸烟,还没来得及点上,水中来了动静。他顺手揽起渔竿,一条大鱼起舞在空中。这个情景,怕是在离别龙潭时吟下“酉阳孤塔隐山岚,巨石撑天未可探,闻道鲤鱼多尺半,把竿何日钓龙潭”的田汉也未尝想到吧。珍惜这样悠闲自在的幸福生活,便是龙潭人对先辈最好的铭记与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