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众智聚合力为“国之大计”把脉开方
——省政协“推动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会委员发言
编者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9月9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对推动我省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安排部署,特别强调要全力做大做强高等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助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动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省政协2021年专题协商重点议题之一,在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的精心筹备下,10月22日,省政协召开“推动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会,副省长郭锡文率相关省直部门同志参加会议,听取省政协委员关于推动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
专题协商会上,7位委员、同志围绕“推动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相关内容,在深入调查、思考、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作了发言,既充分肯定了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构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又正视了当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同时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彰显建诤言、献良策的使命担当。
曾羽委员发言:
改善和优化贵州工科人才培养环境
高度重视工科人才培养,强化工科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当前,全省还没有工科人才培养专门的指导性规划或顶层设计。建议按照“十四五”期间工业大突破人才需求和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在“十四五”规划编制中用好“高等教育突破发展提升工程”,高度重视工科人才培养,强化工科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完善高层次人才引培激励措施,促进高层次人才倍增。目前,我省高层次人才引培环境的激励措施和平台发展离需求有差距。建议实施“两院”院士等重点人才遴选培养孵化工程,推荐参与“两院”院士或国家科技计划首席科学家等重点人才竞争。探索建立重点项目联合攻关机制,围绕贵州十大工业发展,为高校量身打造“重点攻关”项目,开展高校与科研院所间重点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工作,力争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建议提高工科高校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出台政策加大对博士服务期满的高层次人才津贴发放,为人才稳定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建立工业管理人才多元机制,大力培养基层管理干部。部分基层分管工业领导干部的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建议建立工业管理人才多元机制,着力从高校招考选拔一批具有工科或经济管理专业背景的人才充实管理干部队伍,积极推进工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机制,加强干部对抓工业项目知识的培训学习,组织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和企业挂职锻炼,选派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到党政企事业单位或高校学习等。
建立工科人才库,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贵州工科人才库的建立方面与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有差距。建议建立工科人才库,做好工科人才信息更新、交换和发布工作,分行业、分领域深入挖掘工业企业人才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工科人才共享,提高人才使用效率,逐步形成贵州省工科人才“智库”,为推动贵州“四化”四个轮子一起转建言献策,为实现贵州工业大突破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建立博士教授下基层机制,做到“把论文写在车间里”。近年来,贵州理工学院组织了十多个“博士服务团下基层”助力脱贫攻坚,今年暑期又组织了130余名博士教授下基层,取得了很好效果,科技人才下基层的做法值得推广。建议建立博士教授下基层机制,形成“把论文写在车间里”的落实措施。要让工科科研人才资源和力量向企业和生产一线流动,让博士教授通过下基层寻找研究方向,坚定志向,沉下心来做研究,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做科研工作的“长期主义者”,切实“把论文写在车间里”。
杨柱委员发言:
重视中医药在“四新”“四化”中的作用
高质量助力,聚焦中医药事业和产业为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赋能添彩。贵州中医药大学将积极发挥中医药医疗、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从以下四个方面高质量助力做大做强我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
全力以赴助力做大做强健康医药产业集群,助推新型工业化。学校将整合资源助力做大做强贵州健康医药产业集群。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加快推进中药民族药科研与创新,全力推进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中医药特色智库提供资政服务。积极创新中药民族药产品,实现产业化。探索“大学+园区+龙头企业”模式,加强天麻、黄精、石斛等“药食同源”健康产品研发。
全力以赴助力打造绿色生态的中医药文化特色小镇和中医药种植品牌乡镇、示范乡镇、示范村寨等,助推新型城镇化。创新制作更受市场青睐的、集保健与观赏于一体的保健工艺商品,积极助力中医药文化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积极在广大乡村协助创办中医药博物馆等主题项目,开展养生节等主题节庆活动,探索打造中医药健康产业服务品牌,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从而形成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体系,助推新型城镇化。
全力以赴助力做大做强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助推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实施“三个一百”工程,助力做大做强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协助健全贵州道地药材良种繁育,推进贵州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的标准化。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和指导,积极助力“定制药园”建设加快推进。以药食同源药材为重点,推进贵州有机中药材种植,积极助力打造贵州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示范区、科技创新中心、加工和贸易中心。
全力以赴助力建设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打造康养旅游品牌线路和康养基地,助推旅游产业化。学校将与地方政府、企业等进行深度合作,开发以康养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打造以融大健康疗养休闲为一体的旅游品牌,全面助力乡村旅游业发展。现阶段,贵州中医药大学正在全力建设“四康一养”为核心的中医康养专业一流学科群,同步打造全省“中医康养示范中心”,进一步拓展“中医+康养”服务领域,助推我省大健康旅游产业群的建设。
景亚萍委员发言:
在各类教育中加大大数据人才培养力度
强化数字化思维方式的培养,提高全民大数据思维能力。贵州发展大数据,必须提高全民的数字化思维能力,建议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中增加大数据相关内容,加强大数据相关知识和理念的普及,提高我省数字化转型的思维能力。
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我省大数据人才供给数量与质量。一是根据全省大数据产业对人才需求特点,增设大数据相关专业,进一步缩小省内大数据产业人才的供给缺口。二是支持高校探索开展多学科交叉培养,加强大数据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三是支持省内高校增设硕士以上层次招生规模。加大大数据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支持力度,提升全省高层次人才培养供给规模。四是建立高校大数据专业联盟,充分发挥好高校大数据网络安全教指委的作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大数据产业人才供给质量。
坚持创新驱动,打造以数据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区。一是做顶天的科技,以“中国天眼”为依托,积极争取中科院在贵州建立国家实验室,汇聚国内和全球一流天文学高层次科技人才,打造全球天文学领域科技创新高地。二是建立大数据科技创新的聚集区。用好“大数据”这个金字招牌。发挥贵州政府数据“集聚”作用,打造以数据为引领的科技创新“试验区”,吸引国内顶级团队已有的科研成果、算法模型到贵州来“验证、试验”,整合省级科研机构资源,在贵安新区打造产业+科技+大数据融合发展的载体,打造大数据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枢。
创新人才机制,推动“人才大汇聚”。一是打造人才的“蓄水池”,在省属科研院所设置一批科研事业流动岗位编制,鼓励高层次人才带编全身心进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发挥事业编制“招才留才”作用,灵活引进一批大数据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确保增量不断涌入。二是打造高端人才的“人才飞地”,充分利用贵州数据集聚优势,以“数据招人才”,人才引进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人才集聚地方,技术研发在当地,成果转化在贵州。三是改变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经济社会发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提升我省大数据师资队伍的水平。
张学立委员发言:
“十四五”期间要加强旅游高层次人才培养
高度重视旅游人才培养,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服务旅游产业化的顶层设计。一是进一步明确旅游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以旅游产业化目标为导向重构旅游教育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价值。二是以贵州特色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专业改造升级。构建酒店管理、山地休闲度假、文化创意和智慧旅游新技术应用等贵州特色专业集群。三是出台《贵州省旅游智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加快培养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青年人才,充分发挥旅游智库和专家组织的作用。四是积极利用好外部资源。支持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在贵州设立高等研究院,支持国内“双一流”高校所属的国家级科研平台、高端智库在贵州设置分中心。
强化旅游高质量人才培养。一是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山地旅游人才、新业态旅游人才及旅游云计算、旅游物联网等前沿技术领域人才的培养,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促进文旅融合人才和新型交叉专业人才培养。加大以“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为背景的跨学科和多学科新型交叉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旅游产业化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三是积极拓展旅游高层次人才培养资源。力争“十四五”期间我省新增2-3个旅游和旅游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点,新增1-2个旅游和旅游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点。
提高科学研究服务旅游产业化的水平。一是加强旅游相关理论研究,为旅游产业化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依据。二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利用,努力打破科研成果转化利用的“藩篱”,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利用长效机制。三是努力将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组织旅游研究者积极为地方旅游产业化建言献策、提供决策咨询,积极参与地方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参与贵州省旅游标准的制定工作。
促进旅游商品设计开发上新台阶。一是加强旅游商品设计开发工作,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增设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相关专业。二是丰富品种突显特色,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旅游商品的多样化;突出旅游商品开发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形成旅游目的地独有的特色。三是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将我省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挖掘出来,形成旅游商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提升旅游教育国际化水平。对标国际,结合国情省情,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相关课程进行国际化元素融入和建设的路径,高质量建设外语导游、导译专业。加强国际项目合作,增加师生赴国(境)外交流培训的机会。
陈舒委员发言:
让高等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乡村振兴
现就贵州高等教育特别是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服务保障我省乡村振兴,提出如下建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建议支持高等教育加大培育农村本土人才,支持师范类院校定向培养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师资。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涉农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支持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乡村振兴学院和乡村振兴产学研中心,开展技术研发、转化与应用。建立贯穿管理、科技、市场的大农业学科体系,培养现代农业产业需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培训高素质农民,以提升学历水平、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为导向,深入推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按产业需求遴选培训对象,科学制定分类培养计划,大力培育知识型、技能型、经营型新型农民,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农业生产。
加快发展我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议贵州开放大学赋能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进一步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培育职业技能型人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鼓励并支持校农结合、校企合作,推动高校在智慧农业、生物种业、智能农业装备、生态循环、健康食品、民族手工艺等领域培育和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校企合作并根据区域生态条件和特色在畜牧水产养殖、果蔬、中药材种植加工、特色农业等方面差异化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利用各大中型国有企业优质资源,推动“引企入校”,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围绕贵州十二个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创业园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技术是关键。发挥高等教育科研技术优势,大力推动产学研融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围绕农业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向农村地区输送农业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对涉农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优化组合,推动整合农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资源打造科创联盟,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是灵魂。发挥高等教育在文化建设上的优势,推动乡村文化建设。鼓励高校文艺工作者创作反应乡村振兴的优秀文艺作品,展示新时代农民农村的精神风貌,为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张静同志发言:
快速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本科,进一步优化贵州高等教育结构。我省中高职在校生规模超过85万,50%以上的学生有持续提升学历的强烈诉求。以2021年为例,全省高职毕业生123001人,专升本录取仅13452人,不到11%的比例。贵州省高职院校46所,本科层次职业大学仅贵州康养职业技术大学(与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合并转设),由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开展的本科层次教育试点仍是空白。
遴选优质学校资源率先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开办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优质资源切入,具备一定的经验积累后,再在省级特色高水平学校中遴选优质专业开设。
2019年,国家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名单的学校共计197所,其中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56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141所。贵州入选1所高水平建设学校(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校(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省唯一一所“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建设学校,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两个专业群是国家级专业群。能为贵州交通强国试点省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学校,是以农业为主要特色的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全方位为武陵山区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学校,大数据技术专业群是国家重点专业群。三所学校是贵州47所高职学校中教学成果最多、发展势头最好的“双高”院校,独立办成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既能为贵州“四化”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力支撑,又能引领贵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李建军委员发言:
加快贵州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贵州大学部省合建和国家世界一流学科高校的唯一性和特殊性,以及《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强贵州大学”的目标任务,恳请支持的事项如下:
一是恳请省委省政府加大对贵州大学“双一流”建设的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力度。贵州大学当前学科核心竞争力不够强,高水平成果不多,主要受限于缺乏高水平领军人才。特别是我省地处西部,加之受人事管理和薪酬政策等制度制约,“引不来人、留不住人”的问题突出,高端优秀人才奇缺。
二是加大对贵州大学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当前,一些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尚未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经费使用缺乏自主权,人事管理、薪酬激励、设备招标采购、资产管理等缺乏灵活性,亟待省委省政府加大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
三是加大对贵州大学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帮助。9月8日,科技部正式下文批准建设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第一个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数字经济战略抢新机意见》等文件和工作方案中应有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内容;给予公共大数据国家实验室特殊的人才引进政策;按照科技部文件要求,省财政每年不低于600万元专项支持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
四是加快推进解决贵州大学校园改扩建工程历史遗留问题。恳请继续按照省政府专题会议精神和省长李炳军在贵州大学调研时的有关指示精神,落实《关于研究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建设发展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要求,对贵州大学校园改扩建工程历史遗留问题,参照大学城的处理方式加快推进解决。
本报记者 潘建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