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任瑞羾
统一战线具有广泛性、包容性、多元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统一战线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重要法宝。能够在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中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智慧和力量,能够为促进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社会力量和智力支撑,在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维护政治秩序和实现利益整合的作用
萨缪尔·P·亨廷顿在其《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经济发达和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政治上都比较稳定,而发生政治动荡的大都是经济上有一定程度发展的国家。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集团的分化、利益的冲突、价值观的转变以及民众参与期望的提高,都远远超过了政治体制的承受能力,进而导致了社会紊乱。而要根除国内政治的动荡和衰朽,这些国家就必须建立起强大的政府,所谓强大的政府也就是有能力制衡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的政府。随着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出现新的变化特征,利益的分化、利益的矛盾,必然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而日益显现出来。这就要求执政党通过维护政治秩序的方式,进一步优化政治组合实现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充分表达。我国的统一战线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因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中,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效地加强同各社会群体联系,并将各社会群体、社会各界的利益需求反映到国家政治生活的对应层面。统一战线既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更是政治生活的“稳定器”,始终坚持“求大同、存小异”的基本原则,在多样性的群体诉求面前协调总目标的一致性。换而言之,就是统一战线要发挥利益整合的功能,在保证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有效、顺畅地得以表达的前提下,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减少国家治理中的阻力,通过有效的协调作用,使得利益矛盾得到相应的缓解。
二、保障国家安全能力和制度合法性能力的作用
以政治安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意识形态安全、信息安全以及以金融、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为内容的经济安全,及以社会公共安全为主的社会安全治理、社会稳定风险,生态文明风险,都存在一个如何提高能力,消除危机的问题。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广泛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调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及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界人士、港澳台海外人士,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安全动态,提高与敌对意识形态斗争的智慧、方法技巧、竞争能力,不断提高自身在世界主流舆论阵地的号召力、影响力,争取有理、有据的话语权,并从实际工作出发,提升公共安全,社会安全,生态文明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能力。同时,统一战线在坚持根本利益“同向”的前提下要尊重社会各界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要科学、理性地提升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努力促进意识形态的中间化和一致性。
而国家治理的根本要求是实现政权体系长治久安,这就需要在各职能领域追求稳定、长效、常态化的机制。统一战线就要充分发挥其包容性的特点,提高制度本身被支持、认可的程度,并运用制度的影响力维系或提高执政党与民众,治理主体与客体之间支持与被支持,认同与被认同的关系。从而有效实施制度的有效输出、利益表达、政策执行的功能。最根本的是通过实现制度的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保障其权威性与执行力。
三、促进政府、社会、市场三者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作用
统一战线的本质,实际上是发挥团结联合优势,建立最广泛、有效的政治联盟,以确保党的中心任务的完成。统战部本身是中国共产党主管统一战线工作的职能部门,是中国共产党在各级党委统战工作方面的参谋和助手。党在领导国家治理工作时,需要统战部门的积极参与。统一战线既是党领导执政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
中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特别是在当前多元化的价值理念、道德素养、文化修养、生活情趣、社会信仰的交融发展下,要在全社会形成统一共识还存在不小的困难。这就需要统一战线发挥其广泛性、团结性的作用辅助执政党突破传统的管理方式,要用改革创新的思想去引领新的工作思路和新的工作方式。在不断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效能、牢固党的执政地位前提下,去探索、尝试、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政党功能机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对原有国家治理主体结构的创新,只要党委和政府勇于拿出决心,敢于主动引导、协调社会和市场有效承担起政府放权所转移的国家治理的相应责任,统一战线才能有效发挥来自于社会各种力量的积极作用,并能更好地团结这些社会力量以创新的理念、思维、方式去开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统一战线只有站在凝聚人心和汇聚力量的政治高度,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作用
从根本上讲,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的本质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均要求将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付诸实践,要求将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诉求整合到党的中心工作和国家建设当中。而且由于统一战线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和国家的监督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重要制度的坚持和完善、巩固和发展,既需要统一战线参与实践、发挥作用,也为新时代统一战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搭建了广阔平台,开辟了新的天地,统一战线也由此具有了政治制度的实践载体功能。
不断增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和任务。统一战线不仅具有智力密集的优势、民主协商的机制,还有着协调联系社会各界力量和资源的功能、作用。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统一战线就是要发挥这些优势作用,敢于面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挑战、风险和冲击,以实现“两个一百年”重大目标为己任,在任务分配、资源整合、督促方式、舆论宣传等方面转变思路理念、调整聚焦,以凝聚人心和汇聚力量为根本,突出思想政治引领为主线,使所联系的最广泛联盟不忘初心,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引领社会各界人士进一步坚定决心和信心。特别是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使命下,敢于真正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职能作用,让民主党派真正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要更好地在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的工作上下工夫,在振兴民营经济方面有对策,在联系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方面要有诚意和尊重,在开展海外统战工作方面要有创新的方式方法和创新理念。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要认真梳理和仔细排查统一战线各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进程中,去充分发挥自身的民主政治优势和民主制度优势,使得统一战线的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使命下,提质增效,展现创新的能力和作用。
总之,统一战线只有始终不渝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不断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开拓、活跃的局面,进一步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才能形成最广泛的共识。
(作者系贵阳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