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在修文的宣传工作
□冉静 吴何珍
中国工农红军创建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对群众的革命宣传工作。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江西永新的“三湾改编”时,为士兵委员会制定的5条任务中规定写标语、贴标语、发传单、演讲宣传”于纪念日或每月举行工农纪念会,形式有演说、新剧(话剧)、双簧,跳舞、魔术等。
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决议。决议强调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规定红军的任务除了打仗之外还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建立革命政权等工作。这次会议确定了正确的建军路战,使红军成为完全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的人民军队。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退出中央苏区。之后,红二、六军团(入川与红方面军会师后称红二方面军)以及红四方军先后撤离湘鄂黔和川陕根据地进行长征。1935年2月27日,红军总政治部专门对此发出命令,同时拟定12条通俗而深刻、易于流传的宣传材料一并下发,要求部队指战员在途中广为书写。命令指出:“依靠此工作,使我们能顺利战胜四面的敌人。”各部队立即动员自己部队中凡能写字的,用木炭、毛笔,用大字、小字在屋壁上、在门板上,写下12条宣传材料,做到每人每天至少写一条。从连队到军团的军队干部以身作则,自己动手,写满整个宿营地。与此同时,在遵义城乡广泛开展文艺宣传活动。教群众唱革命歌曲、演街头剧、活报剧召开军民联欢会。中央在苏区担任教育部艺术局局长和红军工农剧社党支部书记的李伯钊等,亲自帮助当地进步青年团体“红军之友社”等排练戏剧、歌舞在街头演出。还组织“工农剧社”以适应拟开辟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苏区的需要。为利于长征途中宣传,部队中的“战士剧社”重新编队分为讲演分队、艺术分队、张贴分队和宣传队,担负综合性的宣传任务,经沿途进行演讲、演出文艺节目和书写张贴标语。遵义会议后,尽管战斗仍然频繁,红军大踏步地迂回转战,而文化宣传并没有削弱。
1935年4月2日,中央红军第五军团先遣团从息烽猫场出发,经枧槽坡进入修文,4月3日在格都堡(今都堡村)、长田和大木寨(今大木村)一带宿营。官兵们穿着衣服虽说不整齐,可是个个生龙活虎,有的背的东西很多,有的拄着拐杖,但走得都不慢,有的在路旁打快板说:嘿!嘿!鼓起劲,莫掉队,过了修文进贵阳……
红军官兵见到村民就亲热地招呼“老乡”,看到年岁高的就叫“老大爷” “老大娘”。听到这亲切的呼声,村民们心里甜蜜蜜的。红军所到之处,始终坚持铁的纪律,坚持不扰民,部队驻扎城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真诚帮助当地贫苦百姓,赢得了村民的信赖。
大木一带过往的军队不知有多少,只有这支军队做事使人想不到,他们刚放下背包、步枪就忙开了:有的帮村民挑水砍柴,有的打扫院落,有的帮村民修理圈舍,有的站岗放哨,有的四处写标语和贴标语,有的在村外挖灶生火做饭。他们就是不打扰村民,不做一点儿有损当地村民利益的事儿。
这是一支与所有旧军队都不同的队伍,甚至连对手都由衷发出赞叹:“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出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圆一枚于土中。”这是蒋介石在给前线将领的密电中对红军的评价。
“当一支主要由工人农民组成的纪律严明的军队出现在群众面前,并为解放全体劳苦大众而战斗时,谁不会为这种精神所感染,在中国革命的星火燎原之势中,前者是火种,后者是干柴。”军史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
红军做群众工作主要是靠红军总政治部,各师政治部以及每一个连的地方工作组、工作队。党团工会及群众团队都派出优秀的干部担任这项工作,但是几乎每个战士都参与这项工作。红军对群众利益秋毫无犯,“上门板、捆禾草、打扫房子”言行一致。宣传和教育群众,使群众了解红军确实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是工农自己的军队。
大木村是一个布依村落,他们从来没有看见过红军,更不知道红军怎么样,以为天下的军队都是一样的,尤其是听到驻守六屯的国民党官兵的反动宣传:“共产党是匪徒,他们走到哪里,不仅烧、杀、抢、掠,还要共产、共妻。”因此,红军还没有到达大木便吓得村民大都跑进山里,躲着不敢出来。
一位村民听了国民党反动宣传,对红军产生恐惧就跑出去躲藏起来。红军走后,他回来看到家里桌子上有张纸条,上面写道:“本家主人,路过此地,住在你家。坛中干鱼,总有一斤,留毛三毫”的快板诗,感动不已。才知道红军是纪律严明,真正的人民的军队。
乡贤李孝凤告诉笔者,听爷爷回忆,红军来到村里后,他主动拿出甜酒冲水给战士们,战士们要给他钱,他不要,战士说,不要不行,买卖公平,我们红军不像你们想的像土匪一样对待百姓。红军官兵不仅没有骚扰老百姓,还给村里人送物资,告诉村里人,他们是穷人的部队,穷人不用怕。
红军在大木寨公开活动,帮群众挑水砍柴,打扫院落。
红军宣传队还设立宣传点写标语, 打快板、唱革命歌曲,留下了“取消一切高利贷” “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 “打土豪、分田地”等大幅宣传标语,其中一条标语“红军是干人的军队”历经风霜雨露,岁月悠悠,依然清晰醒目。
布依村民用自制的药酒为红军病员理疗治伤,与红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红军走后,国民党的县、乡地方官指令保长组织民丁来洗刷红军标语和布告时,布依村民立即砍柴把红军标语盖住,有的不仅用柴捆遮掩,村民李忠良甚至将巷道堵死,留下了“红军是干人的军队”这条标语。村民们还订下违约三章,保护红军标语。为怀念红军,村民将全寨酿制的米酒都称之为“大木红军酒”。
这些故事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大木村民与红军血脉相连,团结一心的深情,是红军长征历尽艰险,饱受磨难后仍能赢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八十余年过去,长征精神的火炬依然根植在革命老区人民心中,军民鱼水之情依然不断传承赓续。
修文县大木村红军文化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