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00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9-01

夕阳黄昏忆蹉跎

 

——政协委员曹明贵建国初期的往事回顾

 

□文/图 李峰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笔者走访了老党员、白云区政协原副主席、九十四岁高龄的曹明贵老人,聆听他在建国初期的那段历史回顾,翻阅老人《夕阳黄昏忆蹉跎》小册子,了解他从一个勤奋的贫寒子弟,成长为一名地方干部的风雨历程,从老人的回忆中再现那段难忘的岁月。

  曹明贵原籍贵州毕节县赤水河王家苑,祖父母东奔西走,辗转黔西、清镇,到达贵阳城北阳关乡上寨(今贵阳市观山湖区上寨村),栖身于猫冲石硐。父辈兄弟成年后,才在猫冲搭建一栋土墙茅草房居住。1928年2月,曹明贵就出生于这栋简陋的茅草房中。

  曹明贵少年时,他的长辈深知“不读书识点字,说话不知深浅,在社会上总是吃亏上当”。父亲送他到阳关养马国民小学去读书,路途中常受到“穿戴好,年龄大,个子高”富家子弟的侮辱打骂。其父曾到校找过老师交涉,老师说:“在校时我管,离校后我就管不到了。”性格倔强的他只得辍学回家放牛,帮父母做农活。在度日如年,受人欺压的少年岁月里,他并没有放弃读书的念头,立志做一个有“有出息”的人,并坚信“有智慧才会长志气,有文化才能有出息”之理。稍长,他就以自己的劳动换取了读书识字的机会。

  老人回忆说:“我们寨上有个教私塾的吴先生,没有学堂聘请,在家务农为生,当时寨上有十余个与我年龄相当的男娃,我去相约五六个有读书愿望的人,与吴先生商量‘我们帮搞农活种地,他教我们读书识字’。这样读了不到一年的‘私塾’,从《三字经》《百家姓》开始,再《大学》《中庸》往上读。……白天下地干活劳动,把书带在身上,有点时间就看书学习,先生规定每晚上课之前背诵昨晚教的诗句,背不通就重读。我每次背书不但能背昨晚教的,前几天读的都能背出来,在五六个学生中我背书第一,听写考试也第一。”

  吴先生常用“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鼓励着曹明贵,而日子哪怕再艰难,他都坚持着勤奋好学之势。老人说:“买不起笔墨,就用树枝当笔,沙地当纸,反复练写。手头一有点零花钱,就买书来看。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向老师和上过学的幺叔请教。”因此,曹明贵成为养马十三寨有点文化的人了,是当地老人们茶余饭后“恭维”的对象。

  曹明贵还是一位做庄稼的行家里手。老人说:“做农活方面,我年龄虽小,耕田犁地、插秧、收割等农活都能干,而且做得好。”

  1946年内战暴发,社会动荡。老人说:“国民党经常抓兵,我们多是被抓对象,一听到风声就赶快躲避,晚上在山坡上森林过夜躲抓,白天下田干活把草鞋挂在腰上,看有三四个带枪的人就赶紧逃躲,日子没有一天安宁。”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22日,李培成、王广修、卢怀治、王好仁、任守藩(女)等随军南下干部接管了白云区公所,并成立了白云区委、区人民政府。随后,国民党残余势力发动了土匪叛乱,在李家坟抢劫解放军过往运输车辆和物资,“血洗鸡场”,杀害白云区委干部任守藩等。1950年4月,新政权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剿匪斗争,铲除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

  他说:“我家住在养马村,属于阳关工作组。1950年5月初,(贵州省委工作团)工作队员李英杰、王克昌进村访贫问苦,组织村民修碉堡,防治土匪再次反扑。走进我家讲明来意,问寨上有多少人户,家庭生活情况,我一一做了介绍。他俩认为我熟悉当地情况,又有文化,从1950年5月底起,就叫我和他们一道走村串寨,访贫问苦,宣传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由于他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当地人户、土地等情况了若指掌,并能够迅速领会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贯彻执行起来就不会有什么偏差,因而赢得工作组的信任和当地百姓的支持。

  1950年10月,工作组选派他到青岩参加为期15天的“贵筑县土地改革法农村积极分子培训班”学习,明白了“谁养活谁”的道理,提高了革命觉悟。他还提到一件记忆深刻是事:“去(培训班)时每人给17天粮钱(小票),学习15天,还余二张,第16天早上启程回来,中午走到贵阳太慈桥,同来的有沙文、麻堡共5人,年龄大的龚云成提出上馆子吃午饭再走,就将两张票花了。过了几天,领导问剩余两天粮钱,龚说用完了,我老实说上馆子吃了。是哪个的主意,老龚的主意。当时看是小事,是对一个人是否忠诚、老实、诚恳的考查。”

  由于曹明贵的出色工作,得到工作组及上级组织的认可,正式吸收为工作队员。老人回忆:“工作团阳关工作组通知我到组里上班,发给我服装衣帽,组长讲接收你为国家正式工作人员。(1951)3月,南下干部、老党员、组长刘达模,副组长肖金玺找我谈话,动员我参加共产党。我不会填入党志愿书,肖组长帮我填。过去十天左右,通知我去工作组驻地玉龙山(原寺庙),在一间大约二十平方米的屋里对我讲,你的入党志愿书上级批准了,今天举行入党宣誓仪式。墙上挂着一面党旗,刘、肖二同志和我站在党旗前,介绍人刘达模介绍我的工作表现。我站在党旗前,肖组长手拿入党誓词,他念一句,我跟着念一句。”入党以来,曹明贵老人不忘当年的誓言,无论风云如何变幻,顺境逆势,都把“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作为工作和生活的座佑铭。

  1951年6月,白云区土改工作结束,阳关工作组撤销,曹明贵调到青年团白云区委任副书记。他说:“发动广大青年参加青年团组织,首先要组织青年学习,提高加入团组织的认识,从而自愿申请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的要求。1951年8月初,团区委在鸡场组织为期5天的‘青年积极分子培训班’,共有团员30名、青年积极分子近80名参加培训。中共白云区委书记兼团区委书记王广修在开班仪式上作动员讲话。我和团区委副书记陈光明(西进干部)主持后四天的学习,每天讲课一小时,讨论五小时,教唱革命歌曲两小时。晚饭后做游戏,使大家学习轻松愉快。对符合入团条件的青年进行申请入团考审,填写入团志愿书,报团区委审批,举行入团宣誓。至1951年底,新发展团员50余名。1952年,在白云区沙文乡王家院举办第二次‘青年积极分子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80余人。当年发展团员150名,至此全区共有团员200多名。先后建立了沙文乡团总支(总支书记邓华先)、牛场乡团总支(总支书记丁友芬)、白云乡团总支(总支书记杨照芳)、麦架乡团总支(总支书记黄玉珍)等,在团组织的带领下,不少青年团员参加民兵,团干部在清匪反霸、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中成为骨干带头人。如程官村杨照芳、高山村付尚书、阳关新寨村陈忠文等都是互助组的带头人。1952年8月,青年团员杨照芳、丁友芬、邓华先、蔡琳、晏成贵等先后加入了党的组织。”团区委在发展团员、培训团干部的同时,积极配合区、乡党委(支部)支开展中心工作的宣传和落实。如在互助合作化运动中,开展“模范团员” “先进团支部”的评选,发挥青年团在青年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1952年8月,曹明贵调任中共白云区委组织干事。1953年10月,曹明贵调任贵筑县石板区委任组织员,次年8月与原牛场乡团总支书记、白云区供销社营业员丁友芬结婚成家。在后来的日子里,曹明贵先后担任贵筑县党武区委组织委员、贵阳市乌当区长冲林场场长兼党支部书记、艳山红公社党委书记等职,1991年在白云区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职位上退休。

  回顾建国初期的那段难忘岁月,老人饱含激情,还有许多说不完的故事。他八十八高龄时(米岁)自撰回忆录,编印成《夕阳黄昏忆蹉跎》册子,“给子孙们留个纪念”,并以此激励子孙们奋发图强,做对社会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从老人的回忆中,体现了一位共产党人刚正不阿、胸怀坦荡、无私无畏、高风亮节的朴实形象。


 

 4890-3-1.jpg

曹明贵读书学习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