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高水平文旅融合发展
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
□姜刚杰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一二三四”的总体发展思路。其中的“四”就是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在《建议》的第六部分,专门论述了“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构建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系”,提出坚持以国际化理念引领旅游业发展,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高品质开发旅游新业态,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而在《建议》的第十一部分,则提出“加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凝聚高质量发展精神力量”,目标是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
毫无疑问,这是全面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我省实际提出的发展建议,特别是针对贵州旅游资源禀赋特点鲜明、优势突出,以及我省过去发展滞后、贫困面大的实际而提出的建议。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工作时指出,“贵州风景名胜资源丰富,素有‘公园省’之美誉,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自然风景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以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这也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遵循和动力。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据此编制了具体的发展规划,经省人大会议通过后,一定能引领我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我们在“十四五”时期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文旅融合,抓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文化产业。
观点一
国家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关于旅游,并未单列专章论述。规划提出,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十四五”时期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总之,从国家层面来看是非常重视精神文化工作的,提出了文化强国,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观点二
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中,建议将旅游业放到现代产业体系中,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里有所要求。并在第九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部分,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因此,现阶段的贵州,在后发赶超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向乡村振兴转变的过程中,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是完全有必要的,也是必须要做的。但是,我们的长远着眼点应该还是要遵循中央指出的方向。按总书记和中央要求的,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观点三
201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其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党的宣传文化工作方针政策,研究拟订文化和旅游工作政策措施,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实施文化资源普查、挖掘和保护工作,维护各类文化市场包括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两年多来,我省文化旅游工作虽然已经实现了融合发展,但离深度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由于我省过去基础薄弱,在公共文化方面欠账太多,在下一步实施旅游强省和文化强省工作中任重道远。由于这两项工作是由一个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的,因此要建立必要的工作机制,科学谋划发展,不能一说到旅游强省就把主要精力放到旅游产业化上去。事实上因为经济工作的数量指标要求,使我们过去在工作重心上发生了偏移,相当多的精力都用在发展旅游产业上了。而我们知道,作为意识形态重要阵地的文化领域,同样不可偏废,虽然它的许多指标是弹性的、宽泛的,显得比较“软”,但对国家来说更加重要。因此,作为一个共同的主管部门,首先要科学编制好发展规划,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总之,要在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与创新,加快补齐公共文化短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系省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