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984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7-29

道法自然 以象表意

  

——中国山水画创作散论

  

□文/图 吴宇滔

 

  中国山水画,从来被称为仁智之乐。自古至今画家们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技法上得到丰富,营造出可赏、可居、可游的艺术气氛与无限诗意。但同时中国山水画创作,又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劳动过程,是画家主观情感、审美取向及笔墨技法的表现过程。山水画家在追求无限空间的同时,也在寻找超越时空的表现手法。在创作中笔墨、构图等是创作的外在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是创作的内在核心。

  作品的生命、神采决定于内在情感的因素,是作者心灵的外化,笔墨间宣泄和抒发的是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这正是画家不断地追求“道”的足迹,从而达到对自然本质的把握。这些追求使中国画打上了形而上的烙印,通过一条线,一方空间、一种笔法、墨法,从而将其升华为一种境界,一种气象,一种格调表达更为深远的意蕴。因之画面所呈现的雅俗文质,其实便是画家审美趣味的写照,是画家的心声心画。

  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创作中,讲究因心造境,经过心底意念表达其内美神韵,反复地在画面中寻找时间与空间的视觉表征,试图以独特的形象元素来表述时间与空间。在创作中,它从大的格局上把握山水,从具体的局部特征中提炼可塑的形式元素,按艺术规律精心组合,追求超越时空的艺术功效。从而营造出富有诗意的画面。

  “自然”作为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最高标准,追根溯源,在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作为宇宙本体,自有其规律道理,所以说“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 并不仅是指生生不息的大自然,而是指一种本性或根本。只是顺乎一切事物和世界的本性,顺乎规律,才能体现自身固有的性质和变化历程。“自然” 是一种心灵的体验与解脱,在适悦身心中,求得精神的愉悦感受,这种感受是一种审美体验的过程。即宇宙自然及其规律本身。正因为“道”的一切都顺乎自然,所以万物才能遂其所生,而“道”才能尽其生化万物之功。遵循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达到无所不为的效果。因之画家更应“道法自然”地讴歌山情水韵,为祖国山水而立传。

  西晋玄学家郭象对《庄子》中的“自然”的解释是:“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为而自然者也。”“物各自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提示我们要从形骸、智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还原一个自由、本真的自我,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遥。也只有秉承这一“自然” 的理念,画家才有可能在精神上与自然契合,在技巧上臻至“忘我” 的境界,得法外之法、意外之意。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具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能够让自身总处在一种虚静状态,摒弃外界的各种干扰与诱惑,顺其自然,逍遥而游,进入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境界,与天地精神往来。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才能在山水画创作中达到既呈现自然,更展露自我之新颖效果。

  在中国山水画创作活动中,创作主体处于“凝神遐想”的虚静心态,具备足够的能量积蓄,在一定情境的触发下,就会获得对自然的“妙悟”,从而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状态,进而达到物我同一的自由审美体验。作为这种合乎“道”的最高品第“自然”, 应使自己处在一个虚静的心境时,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观照,只有以自己的自然虚静之心,体会外物的自然本性,才能实现心与物的自由交流、自然契合,加上心从手应,就会获得自由的审美体验。这种自由的审美体验不断积累加强,就会喷薄而出,创作出自然的作品,有了自然的作品,自由的审美体验才可能被传达出来。这既是艺术鉴赏的极致,也是艺术创造的妙理。

  回顾古人对于自然认识的历程,可以发现一条比较明晰的线索,这就是对自然的审美认识,始终围绕着对人的品德的反思和对人生自由境界的追求展开的。就是把自然的美质看作是人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的象征。他们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是为了使人的纯真本性与自然景物相契合,从而获得理想的寄托与精神的愉悦。它集中反映了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的自觉。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影响,历代山水画家都力追自然、表述胸怀,要求观察自然而不是描摹自然,其笔下山水原系胸中丘壑。

  这是人的主观思想在作品中是具有独立的意义,它是大千世界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界也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始终被赋予人为色彩,同样以一种生命的律动与人的主观情感形成和谐状态。中国古人观察诸物的最高境界是追求超越诸物,与生活世界的主体浑然一体,这是本体与现象不可分离,和一无二的本体理论。物与我融为一体。中国山水画艺术发端最早而成就最高就是因为中国人对人生和世界有这般诗意的感受。

  中国传统山水画表现的是立于胸中的万象,既将人的感情物化,又将自然界幻化为人的主观意识媒介。艺术家净化心灵丰富学识是艺术创作的心源。有了敏感的心灵体察自然,广博的学识,高尚的人品就能更深入地体会到自然界深邃的内涵,进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更深刻地描绘自然万物的丰富多彩。

  中国绘画中的写意作为中国山水画艺术的要义通论,既非笔墨技法,亦非语言风格,而是建立在表现内容和形式语言互构的基础之上的某类特殊的精神指向。中国绘画中“写意”思想的发展,即受形而上的哲学思想影响,又受制约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艺术实践的影响。中国绘画思想中的“写意”论,就其哲学渊源而论,可远溯至先秦关于言、意、象的讨论。并逐渐对审美和艺术发生影响。对美学中的“重意”观念,直接产生了重要影响。

  所谓写意即是写其大略,求得似与不似,古云“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重在取其精神。同时在上古时期,“诗”这一概念比现在要宽泛一些,而“志”则为“意”的主体,所以“诗言志”是更为明确地体现了中国绘画艺术重意的传统。在中国美学中,诗是文学,艺术的心灵或精神。写意思想的“意”强调的就是“诗意”作为艺术的灵魂。

  从作为文化和哲学的重意思想在美学中明确提出“写意”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这一过程除受时代变革和哲学变迁的影响外,主要是在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形成的。“重意”观念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艺术形象的本质和构成的认识上。中国美学用“意象”来概括艺术构思和艺术形象。

  “意象”这一概念把“人心营构之象”和纯客观的物象区别开来,是一个很深刻的美学思想,它在理论上来源于“观物取象”的思想。对于宇宙万象的“意取”,它不仅摹写感性具象,还力求揭示其内在本质。力求“以象表意”,或“立象尽意”。但就其功用而言都是为了表意、尽意,其建构都是在主体“意”的导引下使感性和理性达到统一。概括艺术形象的本质特征,标志着美学对艺术本体认识的飞跃。

  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在“意象”“意境”理论的基础上,强调“意象”的表现性,重视“意境”的创造,主张借物写心,借景传情。它的兴起不仅是创作方法的改变和艺术风格的更替,而是对艺术本质的美学观念的更新。把艺术看作是自由心灵和人格情操的表现。画家要在雪澡中陶冶性情后才能达到“写意” 之境。也才能把握对自然审美认识的深入和山水画论的发展,传神被扩展应用于林峦染绘,山水景物被看作是“道”的感性显现,是人格精神的象征。

  从此,托物寄情,借景抒怀的美学思想不断发展。到北宋后,随着美学思想的主体转移,在绘画领域审美的重心也由“传神”发展到“写意”,从“传神”到“写意”的转变标志着绘画美学从偏重客体的“神”到偏重于表现绘画主体的“意”的美学观念的变化。

  山水画“意境之美”全得一个“情”字。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所表现的是情与景的相互融溶,它倾注的“情”是感悟生活后的最深的至情,这情是通过最幽深的景发掘的,这情是由具象的景凸现的,它为人们审美情趣增加了丰富的内涵。通过“意境美”的创造,把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充分地展示在山水画艺术之中。艺术家以自己的生命感悟代山川立言,通过情与景的交融为时代立言,在向人们展现艺术美的时代性和通过画面的架构反映出的——意境美。这就是独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所深藏的“灵境”。难怪有人说:“艺术的境界,可以使心灵和宇宙净化”。这澄澈的意象,纯洁了我们民族的心灵,也净化了我们伟大民族的人格精神。

  (作者系十届省政协委员、贵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