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98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7-28

陈淑蓉:为有牺牲多壮志

 

  陈淑蓉(1920-1943),女,贵州省遵义市(原属遵义县) 人,自幼丧父,母亲改嫁后跟随祖父母长大,幼年的经历培养了陈淑蓉独立自主的坚强意志。

  陈淑蓉少年时期在新城大悲阁小学读书,勤奋好学,后考入遵义女子中学。在学校期间,她受到进步思想影响和抗日救亡宣传教育,积极参加了遵义县地下党组织领导的“读书会”活动。1936 年冬,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遵义县党部特务逮捕,后由家人营救出狱。

  女中毕业后,陈淑蓉为寻求革命真理而脱离了封建大家庭。当时正值国民党贵州省警察学校招生,她便抱着投笔从戎、抗日救亡的愿望,考入贵州省警察学校。在校就读期间,由于亲身所见所闻,使她逐渐认清国民党蒋介石政权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真实面目,她作出了中途辍学,寻求光明的决定。

  1938 年,陈淑蓉回到遵义,与在女中一起参加进步活动并一起被捕过的同学孙碧玉(罗茜)、陈宜真(尹维,陈淑蓉的姑姑)商量,三人决定同赴延安。经组织批准,三人经长途跋涉后来到了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编入抗大总校一大队女生队 4 班学习。

  1939 年,为了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抗大学员积极响应毛泽东同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掀起了大生产运动。陈淑蓉积极参加开荒、种地、运煤等各种活动。同时,还勤奋学习革命理论知识,由于工作积极, 思想进步明显,陈淑蓉成为了抗大总校一支队女生队 4 班班长。同年 7 月,抗大响应党中央“到敌人后方去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伟大号召,总校一支队编为“八路军第 5 纵队”随队学习,他们从延安出发,穿过同蒲铁路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途中所有女生都紧跟部队负重行军,陈淑蓉不但在行军途中乐于助人,还常常给他人以无微不至的温暖与体贴照顾,常常为生病的战友洗衣做饭,为接济困难的同志,她甚至将母亲留给自己作纪念的首饰当掉。

  1941 年春,陈淑蓉毕业后,被分到抗大 2 分校警卫连当文书。她乐观热情、工作兢兢业业,团结同志,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在此期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 年,陈淑蓉与冀东军区 13 分区供给处处长许印辉喜结连理。1943 年,陈淑蓉被分配到冀东军区 13 分区卫生处任文化教员。1943 年 4 月至 5 月,日寇对冀东革命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此时陈淑蓉已有身孕,不便与其他同志一起转移,只能和分区的后勤人员暂时隐蔽在山里。陈淑蓉的丈夫许印辉连夜到山里将陈淑蓉接出,追赶在转移中的部队。在路途中遭遇日军伏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许印辉、陈淑蓉与一名通讯员奋力反抗,许印辉得以脱险,通讯员下落不明,而陈淑蓉则不幸落入敌人魔爪。

  经受了革命大洗礼,具有伟大爱国民族气节的陈淑蓉,不甘受辱,决心以身殉国。在被押送的途中,陈淑蓉乘敌不备,撞倒身边的敌人,纵身跳崖,但未能如愿,复被日军抓住,遭严刑拷打,逼迫她供出大部队后勤物资的藏放地点和大部队转移的方向。但陈淑蓉坚贞不屈,没有泄露党和部队的任何秘密,她从容不迫,义正词严地痛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法西斯罪行,凶残的日寇无计可施,最终将陈淑蓉残酷杀害。

  时年 23 岁的陈淑蓉为了革命事业,对党忠诚,为了民族解放,坚贞不屈,她用热血谱写了一曲爱国赞歌。

  (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