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980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7-22

爱食人间烟火气

  

□罗迦勇

 

  生而为人,就不得不食人间烟火气。

  汪曾祺先生说:“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还说“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我很认可汪先生的观点,这人间烟火气其中之一便是每天的每个家庭必备的菜品等东西必然要到超市或菜市场采购,纵然现在有行动如风的“同城跑跑”、这物流那快递,至少可以解决百分之五六十的衣食住行等问题,但更实际的无可避免都还须得到菜市场逛逛,实地现场去买物品,要去解决“吃”——这一“人间烟火问题”。

  很多时候,生活在都市行色匆匆、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我们,会为生活中锅碗瓢盆的喧嚣嘈杂,事无巨细的生活琐事所困惑、袭扰,把我们画地为牢如“围城”般圈起来。于是,我们会在闲暇时憧憬李白“对影成三人”花前月下的浪漫、向往陶渊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但更多的是最后都不得不回归正视眼前现实的生活。大家都是凡人,总有许多“烦事”,倍感艰辛无奈之时,也许正如李宗盛哼唱着的《凡人歌》“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体会最为真切。“当一个人对生活失去希望,就放他去菜市场。因为不论怎么心如死灰的人,一进菜市场,再次真实地嗅到人间烟火的气息,也必定会重新萌发出对生活一丝眷念。”古龙也如是说。

  其实,这种最为简单平淡的生活近在咫尺,就在我们身边,不得不习以为常,既是李珣的“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或是王驾的“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再或是辛弃疾的“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又或是苏轼的“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让我们感动更多的就是这自古至今的纷杂而动情的人间烟火气。仰望浩渺星空,感叹“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不若低头看看与自己若即若离、忽大忽小的影子,无论怎么摆脱,也寸步不离自己,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心态最重要,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太过清醒羁绊,孑然独立,形单影只,在追逐自我的时候往往容易丢失自我。经历的,正在经历的……无论好恶,愿意与否,都不能逃避。

  既然无法不食人间烟火,那就让自己混入如流人潮吧,心累的感觉在陌生的人群中消融消长,最后乐于接受它,——慢慢享受这一内心挣扎、煎熬的过程,感受人间烟火的真谛,学会释怀,学会放下,燃烧生活的热情,知足常乐,简单并快乐地活着。

  这世界很大,能让我们舒展的自我空间也很大。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家人相聚,漫不经心地聊天刷着短视频;朋友聚会,亢奋不已地拍照更新朋友圈;单位开会,不亦乐乎地接收回复短信;一人闲逛,仙气满满地适时地摆拍抖音快手充当一把主角……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一书中把所有这些现象归结为“群体性孤独”——“网络中越喧嚣,现实中越孤独。”我们的关系在网络的两端流淌仿佛鱼游大海,各自忙得不亦乐乎。从特别关心到漠不关心,从置顶聊天秒回到不常联系,从秒赞朋友圈到忽略不见,从无话不说到最后无话可说。忽然回想,曾经的亲密无间渐行渐远,曾经的信誓旦旦止步现实,曾经的魂牵梦萦置若罔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太近又太远。是否我们已经陷入了更深的孤独之中。这种陌生的扩张自我空间心灵驿站给了我们最无所顾忌,最放纵却最安全的心理错觉,避免了无所适从的尴尬,却还原不了生活的本质。

  生活来日可期,因为,人生本就需要烟火气。

  世事沧桑,人来人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光线穿过玻璃,一个个平凡,简单,安静,朴素泛白的日子装填人生记忆窗棂,生活的真味在家长理短、柴米油盐的琐细中较真发散,迸发出越来越浓稠的人间烟火情趣和趣味……平平淡淡、相濡以沫,不计得失荣辱,不论痛苦喜悦,淬炼一颗简单温暖的心,做一个善良真实的人,享受岁月无私的馈赠,反哺自己的青春韶华。

  爱食人间烟火气。来日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