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967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6-30

黎平会议的精神实质解读(下)

  

□张中俞

  

  (续接上期)

  

黎平会议精神的内涵

  坚定信念。石仲泉在《遵义会议精神刍议》中说:信念坚定是不少“精神”的共性内容,因为它是产生巨大精神力量的根本源泉;坚定信念的具体表现就是对革命的无限忠诚,任何艰难险阻都能克服,任何挫折失败都能挺住,继续奋勇向前。

  长征初期的接连受挫,使部分红军指战员张皇失措甚至丧失革命信心。李卓然、陈云于12月11日致电中央:“八军团现状极严重。……从师到团、连干部,对部队及前途已失去信心。”陈伯钧在12日的长征日记中写道:“连日山地行军疲惫已甚,部队除个别落伍的有增无减外,就整排、整班甚至整连(三十九团第六连)落伍的均有,……由于个别,甚至少部分干部缺乏信心。”但中国共产党相继召开了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积极探寻新战略方针,从而转危为安!长征初期的接连受挫,使部分指战员思想迷茫、悲观失望,进而出现了一些非战斗减员;有少数对革命还抱有信心的人则怀念“井冈岁月”,主张打游击。对看不清革命出路的人来说,失败→悲观→游击→减员也属顺理成章。因而,坚定革命信念、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是当时党和红军的主要思想工作内容。为此,黎平会议强调“为着保证这个战略决定之执行,坚决反对对于自己力量估计不足之悲观失望的失败情绪及增长着的游击主义的危险。”12月19日,军委规定各部在前出到施秉、黄平地域前,用正常速度行军,旨在骄纵敌人,给国民党军造成中央红军仍在北上或西进中徘徊不定的错觉。但由于会后一路上中央高层继续争论战略方针,不可避免地对中央红军下一步行动产生影响,让部分指战员感到莫衷一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21日,总政治部的训令要求“以百倍的勇气和信心,为实现在川黔边创造新苏区根据地而奋斗。”可见,只要奋斗目标确定了,越在困难之时,就越要有看到前途和坚持奋斗不气馁的决心。

  实事求是。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942年,毛泽东提出:“共产党人……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我们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实事求是。”

  反“围剿”把中央苏区反丢了,中央红军被迫长征;长征初期,中央红军再遭重创。面对强敌的围追堵截,先要设法跳出包围圈,以保存革命力量。若硬要北上湘西钻罗网,将无异于“坐着烂船下险滩”。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实事求是地调整对策:先改变行军路线,后调整战略方针,再相机更换中央高层领导。

  黎平会议的实事求是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解决了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确定了新战略方针;自1931年以来,毛泽东的主张成为中央政治局决议的内容,为他日后逐步确立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他为了革命前途而不顾个人境遇,反对照搬教条而实事求是地提出主张,从而逐步赢得理解和支持。综观历史,如果离开实事求是,敢想敢说只会陷于想入非非、瞎说一通。

  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是反教条主义的表现,也是中国革命能够取胜的重要保证,它体现了逐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独立自主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才有积极作用。黎平会议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为独立自主性。

  首先,黎平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范例。早期的中国革命表现为非“左”即“右”,即说明没有现成模式可供借鉴。教条主义的危害,已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走自己的路。中共虽得到共产国际的许多帮助和指示,但因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国情也下过错误指令,使革命事业遭受损失。平心而论,李德来到苏区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雪上加霜。他作为欧洲革命者,背井离乡来华投身革命事业,其心可鉴。但他对中国国情是瞎子摸象,对革命的指导脱离了实践,最终雄心换来了伤心。温元麟说:“一局中国象棋,请来了一位国际象棋高手。李德还未弄清楚车马炮之间的关系,便仓促上阵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棋局’的处处被动和失利,乃至于最终失败,无可挽回。” 其次,黎平会议敢于同“左”倾错误思想作斗争并取得胜利,避免了中央红军可能遭遇的重大损失。尤其是周恩来从“三人团”中分化出来,为黎平会议的胜利召开打下坚实基础,也标志着“三人团”这个在特殊时期为处理特殊事务而出现和存在的特殊军事领导核心行将走到尽头。

  敢于担责。敢于担责的前提是有信念、讲原则、比付出,有时甚至还需拼智慧。要修正上级领导的决策错误,谈何容易;而自己犯了错误,要坚持真理并修正之,也非易事,贵在立行立改。

  黎平会议就是因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成为伟大转折起点而载入史册的。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担责的精神,在党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真理为准绳,修正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左”倾错误。周恩来于1956年说:“共产党不服从真理,那就不是共产党。……对于凡是不合真理的,我们就承认是错误。……要把我们共产党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原则贯彻到底。……能够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敢于承认错误,随时修正错误,不断地改进。”

  在会上,大部分党的领导人敢于担责。作为警卫员的康念祥评价博古到:“他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勇于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周恩来积极担责,进行自我批评,使会议决定战略转兵黔北,可谓厥功至伟。此前,也是由于他坚持真理,才会有通道会议的战术转兵。他大权在握,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除形势所迫外,关键是敢于担责。他于1943年11月在延安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从湘桂黔交界处,毛主席、稼祥、洛甫即批评军事路线,一路开会争论。从老山界到黎平,在黎平争论尤其激烈。这时李德主张折入黔东。这也是非常错误的,是要陷入蒋介石的罗网。毛主席主张到川黔边建立川黔根据地。我决定采取毛主席的意见。”毛泽东“不在其位却谋其政”地提出军事主张,彰显了共产党员为革命担责的品格。显然,敢于担责是为人、做官的必备品质,是成就大业的关键所在。

  民主团结。民主团结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保障,更是黎平会议能成为伟大转折前夜的关键。第一,会议只批军事路线,不批政治路线。这是为了团结大多数人,因他们尚未充分认识政治路线错误,若操之过急或许会适得其反。第二,发扬党内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集中。对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前必须先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在个别酝酿基础上开展民主讨论,有利于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容易形成正确决定。在长征出发前后,毛泽东就常与王稼祥、洛甫交流思想,以统一意见;湘江战役后,王稼祥、洛甫二人更是因看到“左”倾错误带来的惨败而认清是非并进而坚定支持毛泽东。第三,博古识大体顾大局。尽管在会上他作为党的总书记受到了尖锐批评,但他还是能听进意见和接受会议决定,维持了转兵黔北的决定并进一步削弱包括自己在内的“三人团”的军权。试想,若博古对错误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结果会怎样呢?

  黎平会议精神是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长征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黎平会议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理服人而非以权压人,集中体现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概而言之,我们研究黎平会议及精神,就是为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于担责、民主团结”的精神。80多年过去了,黎平会议的精神遗产仍在惠及后人,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显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