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元熊
以笔为枪的革命战士
马元熊(1918-1949),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县城关复仁坳一个贫民家庭。马元熊六岁时入铜仁县城南小学(现逸群小学)读书。次年,父亲病逝,生活更为艰难,但他仍坚持刻苦学习, 1930 年冬,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校。1931 年春,马元熊考入铜(仁)、松(桃)、江(口)、省(溪,即万山)四县联立中学。1933年毕业后,受聘任教于铜仁私立端模小学。
1938 年,国立第三中学在铜仁创立,马元熊考入该校高中部。在党的抗日救亡运动影响下,他积极参加进步教师刘苇等组织的进步读书活动和抗日宣传队,曾徒步八十余华里山路,深入到苗族集聚地区的牛朗、沙坝等村寨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
1940 年春,国立三中江口实验部与初中部学生揭发校长叶桐的贪污事件发生,叶桐扬言系“异党分子”煽动,要逮捕教师刘苇。刘苇星夜潜往贵阳,1940 年暑假到重庆十四中任教,并写信介绍马元熊赴该校高中部读书。在刘老师的关心和培养下,马元熊进步很快,1942 年毕业之后,考入沙坪坝磐溪国立艺专学习油画。在此期间,他与同班学雕塑的同学李枫认识,经常与《新华日报》、南方局青委会负责人刘光、张黎群接触,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44 年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投身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1945 年 7 月,马元熊在重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党组织派遣他和李枫(中共党员)一起回家乡开展工作,1945 年7月他们回到铜仁。由于马元熊的岳父谢献廷是地方知名人士,在铜仁政界很有影响。因此,马元熊一回到铜仁就利用这一关系,找到了掩护自己身份的职业,被安排到县教育科任督学兼县中教师,李枫在教育科任科员兼铜仁师范美术教师。他们以公开职业作掩护,先后到大兴、川硐、铜仁矿务局等处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军事调查。并在部分工人、农民及国民党旧职人员中传播进步思想,宣传革命道理。
1945 年12月,李枫接上级党组织通知,返回重庆。马元熊在送行时,请李枫转告张黎群:“一个人也要革命到底,坚持斗争,请组织放心。”
为了以实际行动贯彻执行地下党组织关于逐步在湘、黔边区建立、发展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的指示,1946 年 8 月,马元熊离别了家乡和妻子儿女,来到湖南省芷江县。到那里不久,经进步教师周子厚、廖少华的推荐,他先后到省立十中、私立宏济中学任教。在十中和宏济中学期间,他积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宣传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揭露国民党反动派镇压进步力量的罪行。
1947 年夏,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歼敌捷报频传,反蒋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为配合全国学生反蒋运动,马元熊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学习高尔基的《在人间》《母亲》,鲁迅的《狂人日记》,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李有才板话》等进步书籍,引导学生走上革命道路。马元熊还注重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对学生的政治倾向、思想信仰给予了正确的引导。他紧紧把握住教育这块阵地的特殊性,以笔为枪用漫画抨击时弊,把新思想、新观念传播给学生,启发他们觉醒并投身革命。
1948 年秋,马元熊回到铜仁并接受私立豫章中学的聘请,任该校训导主任。1949 年初,马元熊接受私立益州中学的聘请,出任教导主任。当时,益州中学缺乏国文教材,他从培养进步青年出发,冒着危险,选编了鲁迅、郭沫若、叶圣陶等人的进步文章二十多篇,自出经费、印刷排版,汇编成册,取名为《药》,作为益州中学的国文教材。
马元熊回到铜仁后,为了迎接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与上级党组织未取得联系的情况下,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毅力开始进行武装斗争的思想和组织准备。在此期间,马元熊先后培养了陈建华、段友萍、陈超然、张盛文、谢土彦、谢尚均等人作为组建革命武装的骨干力量,并经常与他们秘密研究工作。同时,他写信给芷江的老战友,鼓励他们坚持斗争,为革命培养人才。
1949 年2月的一天晚上,马元熊以请客为名,在陈建华家楼上召开秘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陈建华、张盛文等),分析了铜仁保安团的调防情况,研究了组织武装力量,开展武装斗争问题。会后,亲自到各地组织革命武装。由于叛徒出卖,3月20日,马元熊完成任务后从大兴返回铜仁,途经川硐时,在李钰如家被国民党保安三团逮捕。
马元熊被捕后,关押在川硐乡公所的碉堡里,敌人用种种酷刑百般折磨他,马元熊始终威武不屈,未供一字。敌人无计可施,决计对马元熊下毒手。3月24日下午,他被押往铜仁,在九股坡惨遭杀害,壮烈牺牲,时年31岁。
(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