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北活动的四支红军游击队
□陈运洪
1935年1月,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入遵义,在黔北地区转战三月之久。在黔北地区活动的四支红军游击队主要有红军黔北游击队、红军遵湄绥游击队、红军赤水河游击队和红军赤(水)合(江)游击队。
红军黔北游击队
1935年2月20日,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向桐梓疾进。军委纵队经过习水县东皇殿时,从总后勤部等单位选调八十多名干部和战士,组建红军黔北游击队,陈宏任队长、张凤光任政委。3月间,黔北游击队以习水放牛坪(桃林)为中心,开辟了仁、习、桐游击区。主要活动于习水、桐梓、仁怀、遵义等县边境。
红军赤水河游击队
1935年3月22日,中央红军乘敌不备,四渡赤水,向敌人后方空虚的遵义、仁怀中间地带兼程急进。在仁怀二郎坝(今习水县二郎乡)附近,军委又从三军团选派一百多名干部和战士,组建红军赤水河游击队,罗彬任队长、吴××任政委。主要活动于桐梓、习水、仁怀等县结合部。9月中旬,罗彬在正安庙塘李钻台,召集川黔诸县绿林首领宣布成立“黔北救国义勇军”。10月6日,义勇军攻进庙塘区公所,消灭了保安大队部分武装力量。并于1936年2月7日攻克正安县城,歼灭负隅顽抗的守军并俘虏数百人。义勇军先后转战于绥阳、桐梓、遵义、习水、赤水以及黔西等地,一直坚持到年底,最后因寡不敌众而放弃。
1935年4月下旬,红军黔北游击队与红军赤水河游击队在放牛坪会合。合队后,仍用黔北游击队的番号,陈宏任队长、张凤光任政委,胡方、王静山任副队长,李青云任特派员。6月底,在敌重兵“围剿”下,黔北游击队四百多人离开放牛坪,到川边寻找川南游击纵队。7月上旬,红军黔北游击队在叙永县分水岭朱家山与川南游击纵队胜利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全力抗击三省敌军的多次会剿,纵队最多时人数达到2000余人,最少时仅有数百人。作为红军后卫部队,纵队转战川滇黔边区,将川南、滇东北、黔西北20多个县逐步开辟成红军游击区和革命根据地,有力地牵制了敌军对中央红军的围追堵截,掩护中央红军及红二、六军团北上,沉重打击了川滇黔边广大地区的反动统治。
1937年1月,川南游击纵队主体斗争结束后,中共川南特委将极少数幸存者组建成川南游击支队、云南游击支队和贵州游击支队,继续在川滇黔边区坚持斗争到1947年西南解放。
红军遵湄绥游击队
1935年2月27日,中央红军攻下桐梓、娄山关,重占遵义。军委进驻遵义期间,3月5日,从九军团抽调一百多人,以桐梓赤卫队为基础,在遵义老城组建红军遵湄绥游击队,王有发任政委、刘××任队长。这支游击队后来被敌人打散,未能与纵队会合,王有发壮烈牺牲。遵湄绥游击队曾击毙“剿共”队长梅汉卿、活捉梅家沟的联保主任、生擒宋家坝的民团队副、夜袭保和场区公所……主要活动于遵义、湄潭、绥阳边缘地区。
1936年秋,中共遵义县临时委员会召集隐蔽队员,动员进步知识青年和农民20余人,重建游击队,罗君彝任队长。1938年1月2日,罗君彝被捕,在押往国民党县政府途中被枪杀,红军遵湄绥游击队解体。这支游击队在黔北地区活动时间较长,从1935年在新舟磨刀溪战斗后,便转为地下活动,直至遵义解放。
红军赤合游击队
1935年3月10日,由中共泸县中心县委指派宣传委员李亚群、委员杨其生,在赤水、合江两县边境发动领导石顶山武装起义。12日,将起义武装组建成“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队”(亦称赤合游击队),共100多人。由杨其生任队长、李亚群任政委、赵欲樵任政治部主任。主要活动于赤水、合江两县边境。游击队成立后,随即转战川黔边境,在崇山峻岭之中与敌周旋作战,常与数倍于己的川黔军队以及地方反动武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游击队失败后,李亚群、赵欲樵、贾审修、袁崇杰等人脱险出走,先后转移外地。
时光如白驹过隙,红军长征在遵义期间,四支红军游击队执行了党中央和军委,以及地方党组织的指示,为牵制敌人的兵力,配合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