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956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6-09

杨经国

 

血洒抗战前线的贵州青年

 

  杨经国(1916-1942),字德一,又名杨全、杨耀生,贵州省普定县马官区余官乡人。1930年,杨经国考上省立安顺四中,在四中读书期间,经常接近思想进步的老师,并借阅了一些进步书刊。初中二年级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杨经国十分关心国家的存亡,萌发了爱国主义思想,树立了拯救民族的革命理想。

  1934年夏,杨经国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经广西过广州绕道香港到了北平。但因各校招生期已过,一时未能入校,只好在弘达学院补习功课,并常到北京图书馆看书、学习。

  杨经国在北平自学期间,结识了在北平师范大学读书的贵州同乡傅以平(中共地下党员)和杜良俭,得到了傅、杜二人的帮助。傅以平向他介绍和提供了《生死场》《八月的乡村》《丰收》《大众生活》等进步书籍,使他从理论和实践中受到了教育。

  由于蒋介石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使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猖狂。中国共产党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杨经国积极参加北平的抗日救亡活动和“一二·九”运动,他参加了党领导的平津学生扩大南下宣传团,在南下宣传团中受到了艰苦的锻炼和抗日思想的磨炼。宣传团边行军、边宣传抗日救亡。1936年2月1日,在北平石驸马大街师范大学文学院正式举行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立大会。杨经国参加了成立大会,是第一批“民先”队员和骨干。由于他在上述活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经宣传团同一个组的地下党员黄景山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队员们渴望已久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愿望终于来到了。1937年5月,蒋介石勒令解散学兵队。党的东北军工委根据当时的形势和需要,将每位未暴露的队员继续留在东北军,并分散到各连队坚持工作。杨经国由北方局宋黎安排到53军691团吕正操部。1937年10月,吕正操的691团遵照北方局指示,趁国民党军队南撤时,脱离53军回师北上,改编为人民自卫军,留在冀中,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杨经国先被提升为二总队政治部主任,1938年春调往抗大学习, 1939 年冬仍回冀中工作,任骑兵团政治处主任。

  杨经国任政治处主任时,在环境艰苦、转战频繁的情况下坚持学习《共产党宣言》《党的建设》等书籍。不但学习政治,而且刻苦学习军事,并且对党的政策和上级指示以及战争工作情况通报都抓紧时间学习。由于他刻苦钻研,知识面宽,兴趣广泛,同志们都称他为文武双全的好干部。

  1941年春,杨经国带领骑兵团一个排去大城县农村宣传抗日,他利用集市群众多的机会,登台演讲。当时,敌特活动猖狂,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但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到群众中去找老乡谈话,鼓励群众抗日,积极搞好春耕生产。

  1941年9月,骑兵团受命保卫上级机关的安全,在定县杨木村保卫战斗中,杨经国挫败了有飞机配合的千余敌人的进犯,取得了胜利,保证了首脑机关的安全。

  同年秋天,骑兵团部队驻扎在饶阳。为了掩护群众秋收和秋种,杨经国带一个排负责监视和打击从据点出来破坏生产之敌,历时7天,掩护群众种麦子3000多亩。

  1942年5月,敌人开始大扫荡。骑兵团活动在河北省饶阳、武强、安平县一带,多次出击进行反扫荡,掩护群众转移。5月11日夜,各连集聚在武强县沙洼村,准备召开干部会,总结和布置反扫荡的工作。12日上午9时,武强、饶阳、深县、安平之敌一起合围上来。当时除了地面敌人1000多人的进攻外,还有3架敌机配合轰炸扫射。突围部队除团长带的一连、特务连、侦察连未受损失外,其他各连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5月下旬,日寇清剿日益严重,斗争日益残酷,杨经国带领的四连多次与敌人遭遇。他跃马持枪,指挥战斗,拼杀敌人。在一次突围战斗中,因敌我力量悬殊,部队伤亡很大。杨经国的乘马被炸死,他身体中弹,壮烈牺牲,时年仅26岁。

(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