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传神的“中华第一剪”
——李宝凤剪纸艺术赏析
□马广生
李宝凤,1966年出生,吉林长春人。吉林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剪纸艺术家,现为吉林省宝凤艺术博物馆馆长、中华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李宝凤潜心研究创作剪纸艺术30多年,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古典艺术与实用艺术相结合。作品融合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古典艺术与装饰艺术、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为一体,李宝凤的剪纸作品向版画学习,保持了刀法与纸感的和谐;向国画学习,融进了写意和写实的和谐;向油画学习,构成了精巧细腻的画幅创作与空间丰富的和谐,在把握好传统剪纸手法的同时,又显示出线条与色彩、单色与套色、染色与贴裱的和谐,一扫传统剪纸的“满堂红”,画面色彩斑斓,人、植物、动物、景色如实景般真实。作者曾在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举办过剪纸艺术展和现场表演,多次在全国、国际大赛中获奖,受到美术界专家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华第一剪”。
茂盛的树木、潺潺的流水……这些栩栩如生的场景,真难想象竟是出自一双巧手和一把剪刀。这是剪纸?太惟妙惟肖了,人们还以为这是水彩画、油画呢。
这些作品,来自于吉林省长春市的李宝凤。因为太过生动,这些作品已被人们误解20多年了。
被误解的根源是李宝凤对剪纸进行了创新:采用了多层套色的方法。这种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每一种颜色剪出一种模样,最后多种颜色套在一起。但做起来是非常难的,多层套色中的每一层,都是一幅完整的单层剪纸作品。
单层剪纸必须“千剪不断”,每一部分都应当连在一起,否则就成了剪贴画。单层剪纸做出来后,再一层层地贴上去,有多少种颜色就有多少层,为了保证效果,大部分剪纸都有五六十层,这样才有了呈现人们面前的水彩画、油画的效果。
“水彩画”,只是李宝凤剪纸作品中的一种,最绝的是“油画”!
看这一系列人物作品,如果我不说,你能看出来这是剪纸吗?质感看上去是不是跟油画一模一样,完全可以以假乱真。因为太逼真,还闹过一个笑话,那是在李宝凤开个人剪纸展览的时候,有的观众误认为这是拿“油画”来充数。无数人在展览上小声讨论:“这真的不是油画?太难以想象了!”甚至有人质疑了李宝凤20多年,直到亲自去看了展览,才承认李宝凤技艺的精湛。
如果你了解李宝凤,你就会知道,她的人生经历真的很普通。
没机会上大学,父母都是农民,唯一让李宝凤印象深刻的是,父母特别开明,当看到她从小就喜欢绘画之后,给她买了很多彩色铅笔,让她拿铅笔到村子里左邻右舍的玻璃柜、窗户上去画画。
受到父母鼓舞的李宝凤,年仅十岁就把绘画当做了人生方向,后来,考学失败,她却因绘画特长被破例录取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小学美术老师。
在任教生涯中,她发现有的孩子连几角钱的蜡笔都买不起时,作为老师那种心酸到现在她都不能忘记,也就是从那时起,她萌发了教孩子们剪纸的念头。
就这样,李宝凤拿起了剪刀,或许是厚积薄发,或许是天赋异禀,李宝凤刚走上剪纸创作的道路,就凭借一系列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一系列东北的剪纸图,让无数东北人思念起了家乡。在李宝凤的剪刀下,一张张极普通的纸,变成关东冬季的雪景:绒绒的雪坡、小小的院子,暮冬树梢雪初醒,炊烟就爬上了云端,这就是关东人民冬季生活的写实。
单色的剪纸是主流,但多层套色剪纸才是李宝凤的一绝,所以套色才显得更加珍贵,层层叠叠的套色技术,让黑白的剪纸立马焕发了生机:看那牵着骆驼的队伍,以及背后的沙漠,你是不是已经猜出来了,这个剪纸的主题就是《丝绸之路》。
李宝凤,因其精湛的技术被称为“天下第一剪”,奠定这个地位的,则是关于四大名著的系列剪纸作品。
她的作品《三国演义》之三英战吕布,这么大画幅的创作,构思就需要至少一个月时间;她在1997年创作了长3米、高1.8米,展示55位人物形象的大型剪纸作品《大观园》。她还创作了《红楼梦》的系列剪纸,我国“红学”泰斗周汝昌老先生看后连声赞叹,并为李宝凤赠诗一首:“红盏一丈现红楼,满眼群芳百态收。也似娥皇铺彩石,神工巧剪世无俦。”
传统的剪纸技术,加上现代艺术,让李宝凤的剪纸散发出不一样的味道,她的作品多次在国际上获奖,她还在世界各地举办了个人剪纸环球展。
在这无数荣誉和赞誉的背后,李宝凤自己却很清醒,不被盛名所累的她,仍旧在尽力当好一名人民教师,她不忍心让自己的剪纸技术后继无人,还专门开办了学校来传授剪纸技艺。
一张纸、一把剪刀,就可以造就纸上乾坤,这就是剪纸的魅力。而李宝凤凭借剪纸成为了东北的一个文化符号。
剪纸,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李宝凤的一生所爱。
①大观园
②森林
③东北人家
④丝绸之路
⑤⑥⑦剪纸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