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897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2-09

  贵阳马家寺:

 

见证马氏家族的兴衰

 

□文/图 李 芳

 

  贵阳马氏先祖原籍江南扬州府仪征县(古真州、直隶仪真,今江苏省仪征市)大铜山人,乃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其祖马成以材官从军,洪武九年(1376)功升百户,后随军入黔,为马氏入黔一世祖。万历《贵州通志》载:“(贵州卫)指挥使马成,直隶仪真人,充先锋,洪武九年功升百户。二十六年男俊调本卫。成化四年五世孙聪,以先世功,历升署指挥使,沿逢乐袭。”明万历年间,贵阳马文卿、明卿兄弟,马明卿、士英父子科场崛起,呈现“一门两进士”(马文卿,二十年进士;马明卿,万历十六年举人;马士英,万历四十七年进士),马氏遂由将门武士转变为书香显宦之家。崇祯甲申(1644)大明覆灭,马士英以庐凤总督之望,联合黄得功、高杰等四镇总兵之力,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弘光王朝,士英官拜东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宰相)。未及一年,弘光朝在党争内讧和清军围攻之下旋灭,马士英率亲兵出亡,后遁隐于福建宁化大佛寺被清军擒戮。清修《明史》将马士英列为奸臣,孔尚任一出《桃花扇》更让马士英“遗臭”大江南北。马氏家族亦因此蒙尘,家道遂致中落,声名渐寂无闻,在贵阳的文物遗迹大多损毁无存。惟有马家寺遗址留存下来,见证着马氏家族的兴衰。

  

寺庙始建缘起

  贵州卫指挥使马福之父马全(未袭武职)居住于贵阳城北麦架桥下寨。马福遂依父母而居,并育有应龙(腾江)、云龙(腾海)二子。后来,应龙袭父职仍居贵阳,云龙习儒业而居谷七堡。《马氏族谱》载:“六世祖讳福,字蘷南,握卫符三十馀载,偕室妣顾淑人于麦架桥结茅庵三间,奉佛茹素,省俭自持,每岁所积米数囤,悉以济乡邻贫乏人暨婚葬之所不及者,乐善好施数十年。……次即吾七世祖讳云龙,字翔高,号腾海,封御史公也。公习文教,勤诵读,沉研精义,年方弱冠,食廪胶庠,数入棘园累蹶,遂绝念名场。”当年,马文卿之父马云龙墓志铭(即《明勅封文林郎山西道监察御史腾海马公墓志铭》)系贵州巡抚郭子章撰文,贵州新添卫邱禾实书丹、贵阳许一德篆盖(郭子章与许一德为同科进士,许一德又与马文卿为儿女亲家)。文卿祖母顾氏,乃出自贵阳将门之家,其先为镇远侯顾成。至今,马家寺(即今贵阳市白云区麦架镇马堰寨)居民仍以顾马二姓为多,且世为姻亲。

  据《铸钟之名》载明马家寺原名“回龙寺”,也就是马福夫妇结茅庵三间之初名,始建于明嘉靖乙未年(1535),兴建时间为万历四十年(1612)孟秋,铸钟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道光《贵阳府志·疆里图记》载:“(贵筑县)西下里管寨二十……马家寺寨,在城北四十里,原名麦架下寨,因万历四十年马文卿建寺,更名焉。其东五里麦架桥,南二里新堡,西十里赵官堡,北二里沈官堡,居民百三十余户,有场,子午日集,嘉庆中设。有二狮山、大船山、虾蟆岩。”《贵阳府志·祠宇副记》“(贵筑县)西下里二十……马家寺,在马家寺寨后,有将军殿,金刚台,里人马文卿兄弟建。”《铸钟之名》与《贵阳府志》记载相符。

  

历次维修乃至毁灭

  清进军西南,贵阳马氏家族原在明廷为官者或诛或逃,或隐或逸,在动荡的潮流中却没有一个降清为官。马文卿之子马士升,道光《贵阳府志·明耆旧》载:“马士升,字君秀,贵阳人,监察御史文卿之子也。性孤洁,不喜与人接。幼为诸生,旋自弃去,客居陕西某山寺中,一榻萧然,意澹如也,日以篇什自娱。后遇寇,大骂遇害。乾隆中祀忠义。”《黔诗纪略》录存其《时事》诗一首。士英长子马銮,贵阳陈田辑《黔诗纪略补》载:“銮,字伯和,贵阳人,大学士士英子。国亡后卖卜金陵以死。士英当国,华亭顾在观为杨龙友所引入士英幕,尝言阮大铖不可用。大铖欲起钩党之狱,在观说伯和泣谏,赖以稍止,是亦能干蛊者。伯和尝与杜于皇唱和。诗亦雅淡新警。”乃录存马銮诗二十首。士英次子马锡(字仲藩),为弘光朝禁军总兵,被清军俘杀。马氏虽家道中落,天下太平后仕清者寥无几人,科场中仅有一名进士马瑹,即乾隆七年(1742)进士,官湖北枣阳知县。举人数名,均任知县、教谕等职,其声势与明末不相埒也。

  据马瑜《修箿马家寺庙碑记》云:“贵阳城西北二十馀里,贵筑县之属马家寺者,乃马氏历代宗祖灵爽之式凭历有年所……后凡百年,厢房为僧朗月毁坏,先府君目击,心伤悯恻。康熙辛卯岁,同先妣孺人内外经营,支身重补修,而祖制仍然如故。更念材木之艰,亲植梓树百五十馀株,栽于寺则,以助后人补葺,若大若小,适用是资,此又先府君次眉公之不忘祖制也。历久而风雨飘摇,经时而垣壁损坏,康熙壬辰年,赖宫詹渔璜周公之妻淑人、瑜之姑母也,捐金三十馀两,补葺整饬。……今乾隆丙子年,十一世祖公三奇公见殿宇将圯,祖制几颓,是忧是惧,与瑜实有同心,嘱瑜叙其颠末,且令先捐资为合族倡,而合族亦欣然乐附,共得银数十金。三奇公不惮艰难,亲治其事,倾圯者易之,朽坏者新之,且因时制宜,而略更之,经营两载,共勷落成……”碑文中还有马家寺附近革獽、糯米寨,白杨林,贵阳观风台、阿栗寨,修文马官堡排楼坡、石鞍寨起龙山等地祭祀庙产之记载。该碑记为马瑜撰文,住持僧常庆奉祀而立。马瑜,号原仆,贵州永宁州贡生,官广顺州学正(教谕),系马文卿之重孙。文中“宫詹渔璜周公之妻淑人、瑜之姑母”马氏,即马羲昭之女(羲昭,为文卿第五子士鹏之子)。

  马家寺的规模,从上述记录中得知,为“佛殿三间,左右各三间,对厅三间,祠堂三间”,与府志述“有将军殿、金刚台”几乎一致。同时,说明马家寺曾历经康熙、乾隆、嘉庆三个时期的维修之状。

  马氏祠堂中供奉的是马氏祖宗之灵位,历代出了很多将军,民间故有“将军殿”之称。

  另外,在马家寺东南之邻的华阴洞(也许是华阴县令马明卿回籍守制而得名,《马氏家谱》载为“金盆穴”)马氏古墓群,内有“明诰封太淑人”越氏(马士英胞弟士捷及台卿次子士美之妻均为越氏,民间故有越其杰系马士英妻舅之误传)和叶氏墓,“勇略将军”伯驭马公(即马镰,《贵阳府志》载为马羲镰,士英胞弟士杰之子,官至都督)等墓,均为马文卿、明卿家人墓葬。

  马家寺因马氏地位显赫而声誉日隆,成为附近人们朝拜或游玩的又一“名胜”,马家寺寨人气陡然骤增。生长于近邻曹官堡的明末诗人潘骧于此写有《正月正望后饮马寺看杏花》,诗曰“春事今年早,看花不待期。前村开遍处,双燕未来时。艳月争衫浅,轻香入酒迟。最怜灯下月,形影倍相宜。”后来,衡阳李氏入居马家寺寨,亦通过科举入仕,李嘉瑞(字钟岳),万历三十七年(1609)举人,历官崇宁知县、福建都转运使司副使,归葬于马家寺庙山脚下。其子李如楠(字仙盘),以衡阳籍中进士,历官詹事、云南布政使,亦归葬于马家寺锅底潭之上。清嘉庆年间于此设集市,马家寺寨又成为商业贸易集聚地,至道光年间居民达一百三十余户,成为贵阳城北大寨子之一。

  据马家寺顾、马二姓老人所云:庙山脚下东头为顾家湾,镇远侯顾城后裔聚居地,并于此建有顾氏宗祠,与马家寺上下紧邻。西头“猪下巴”坎上还建龚氏宗祠。“咸同”年间,被“何二王”(即何得胜)洗劫马家寺街面商铺时烧毁。顾家祠堂与马家寺上下紧邻同时被“贼兵”烧毁,马顾二姓因反抗几乎被杀戮殆尽,生者逃亡他乡,事平后陆续返回,但也无力再恢复家庙祠堂,遗址至今残存。据罗文彬《平黔纪略》和凌惕安《咸同贵州军事史·何得胜之役》所载:同治二年直至同治六年(1867)八月,清军与何得胜、潘名杰部在贵阳城北斑竹园、沙子哨一线,及鸡场、猪场堡(朱昌堡)、窦官堡、茶饭寨、赵官堡通往王官堡、修文县城一线发生拉锯战,地方民团叛复无常,贼来兵往,烧劫杀戮,马家寺正处于拉锯战的中间地带,亦不可幸免于兵燹战火。但马家寺究竟毁于同治何年何月?却找不到确实的史料记录。

  

遗址残存现状

  马家寺遗址坐落于今马堰寨后庙山,其庙宇分三级台阶式依山而建。整座宇宙坐北向南,前向(南面)山岩坡、姨妈坡,后(北面)依狮子山而临近麦架河。左(东面)为水井坡,坡脚有山泉一眼,系马家寺寨的饮用水源之一。右(西面)临对门坡,马堰小河水绕山脚与麦架河相汇。寨后有山门古道顺山脚横绕而上,直至第一台基,道旁有古皂角树一棵,后被雷击为两半,至今依然存活。根据残存的树干来看,这棵皂角树也有数百年树龄。

  遗址内残存大量的碎青、红瓦片及花纹陶器片、青花碗碎片,却没有发现砖头遗存,说明该寺庙为木瓦结构。当地人还在遗址碎瓦砾中,还挖到过铜钱,证明该寺在焚毁前香火旺盛,功德甚富。在庙山西面坡脚灌木丛中,还有从寺庙掀落下来的一些雕花石础构件。

  当地传言:庙山形如“坐地狮子”,又称“母狮子”,庙宇坐落于母狮子腰部。庙山东北面亦有一座石山,比母狮子山(庙山)小一倍,称曰“公狮子”。在两狮子山头之间前方,临麦架河岸边有一座土山峦,人们谓之为“绣球”,堪舆家喻此地形为“双狮戏球”。马氏先祖精于堪舆,慧眼识福地,于此建家庙,礼佛积善,期望子孙绵延发达。时至今日,也许是出于民间的种种“忌讳”,却没有谁敢建房或葬坟于遗址之上。

  马氏家族在贵阳前有戍边之功,后有仕宦之绩。马文卿身居谏台,“以憨直忤时辈被谪,遂不赴铨补”,通志有传。马明卿在华阴知县任内,对《华岳全集》重加诠叙而刊刻,名重当世。还有遗民马銮曾为江南织造曹寅塾师,所作“美人诗”或其世家故事,却深植于曹雪芹的《红楼梦》中。马士英《明史》上虽塑为“奸臣”,但他不降被戮而殉国,名节尚存,史家另有公论。同时,马士英还是一位才华横溢,诗书画皆精的名流大家,后人有“吾乡山水杨与马,一时名噪三吴下”之赞,与杨龙友同有盛名。而今,人们读世家之谱,览古迹残垣,抚石级藓苔,叹沧桑巨变。在寻古探幽之中,却有“江山留胜迹”之慨。

  

 4284-3-1.jpg

马士英像

  

4284-3-2.jpg 

马家寺遗址山门石堡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