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861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12-11

贵阳故事系列之:


城 南 往 事

 

□多 林

 

  按旧时的概念,只要出了城门,就是城郊了。南门大桥地处贵阳城南要津,过了桥,河南岸桥头就有一个桥头坡,沿桥头坡直行可达南岳山前陈家坡,这两坡地起伏,两头高中间低,道路也随着呈马鞍状。今日一条笔直的新华路可直达城南各处。但在“黔省南岳寿山图”上,清末的城南,新华路这条路还没有形成,过了马棚街,上了桥头坡南关以后,街道就分为两条:往湖广的官道从左边通过石岭街、粑粑街,与前方牌坊众多的油榨街驿路相接到远方;另一条往右边西南方向的兴隆街(后来的兴隆巷),是通往南岳山、南厂的道路,中有分路经后来兴关路口牌坊边后,往前过猴场坝、望城坡土地关到小罗街、中曹司以远。后来的新华路,即南关前两街分岔的前方是阳河沟、龙井坎地面,其时阡陌纵横,就连后来路上的那口大井当时都还处在这一大片田亩土地之间。

  旧时的贵阳贫穷落后,生活水平极其低下,人家户多用谷草或用谷草编结的草帘来铺垫睡床,甚至用嫩谷草编结所谓的“秧被”作被盖,这些编结物贵阳人叫为“草荐”,就是草薕子,桥头靠箭道街一头的一段就有这些物件卖,故这段街又有了 “草荐街”之称。河边靠甲秀楼一侧的小巷,因卖马草的多集中这条巷内,就有了“马草巷”之称。

  桥头到坡顶的一段街,就是以前的城南马棚街米市了,有几十家大小米店。那个时候运输唯靠人挑马驮,每天马帮平均有数百匹马的马驮子,数万斤粮食在这条街上货下货,拴马歇脚。每天到此买卖和以这条街讨生活的人流穿梭不息,故而这里也成了来往客商和马帮歇脚住宿的地方。客栈、马栈不少,为马帮医马、钉马掌,打铁、做马鞍、马具,卖马草……的行业也应运而生。提起这条街市,历史还不短,早在明代嘉靖的《贵州通志》中就有“治城南门外有马荣街市”的记载,看来马棚街或马房街是后来才演变出来的名字。

  一进马棚街,街两旁米铺的门头上都挂着上书“恒义和米行”“盛钦和米号”“和兴昌米号”“义兴和米店”“阮祥和米行”……这些牌匾多用生意人讲究的和气生财,兴旺发达,仁义恒昌的理念择字立意,或用自己的名号,作为自己米行米号招牌牌匾。这些名号和当时市井普遍使用的张少臣、王少轩、李殿臣、赵占奎、冉占彪等人名一样,具有那时代的特点,也有那个年代的烙印。那时各家米号的门头上,老板们都是请字写得好的,或者请有名的书法家书写制成牌匾,以提高字号的知名度,当时这些牌匾虽色彩单一,却传统朴素,挂在店面上方,为市井凭添了不少文化气息,特别是名家的手笔,更是为商家增辉不少。

  马棚街并不很长,到南关、兴隆街就截止了。旧时穷人多,家无鼠耗之粮,吃上顿找下顿的不少,每天现出去挣钱,劳累大半天找得三二十文钱后赶紧回家,首先到米铺花上十来钱买半升米,五几个钱打点油,两三个钱买兜白菜,拿回家煮干或熬稀,就这样对付日子。米市虽近,但米号和其他批发市场一样做的是整兌大宗的批发生意,少宗零卖不做,有钱去买,零敲碎打,人家也不会卖,于是就派生出一种“铲地皮”的小商户来填补这个空缺。他们就近在大商户家“铲”匀点粮食出来或接些农民挑来的零挑米,放在簸箕中,就在大户的眼皮底下做起了零售生意来,赚点差价养家糊口,兴隆街一段就成了这种生意的“簸箕街”。

  南关即今南明区医院处,南关的前身是贵州驿,是官道上的站口,早年间南关周边地面是庙宇祠堂密集之所,南关旁是镇莹寺。后面有元天宫,还有一座也叫玉皇阁的阁楼,南关对面有八腊庙、雷祖庙、风伯庙、王公祠、严公祠几座庙宇祠堂,这里不仅供奉各方神祇,还祭祀着几位大公。旧时的贵阳,地名都不规范,又没有哪个管,人们都习惯以周边有特点的标志作地名,故小地名甚多,这坡上原有一座八腊庙,因这座大庙,门前这段街,清晚期就有“大庙街”之称,至于“太子坡”,可能是后来修了教堂,再叫大庙街太不合时宜而改叫的名称。这太子坡东南向即后来的石岭街,这石岭街也名称多多,因明代在这一带设有太平哨的哨所,故民国初年还有个太平街之称。由于街道呈波状起伏,中段街上有座迎恩寺的庙子,于是又有凹子街、迎恩寺街的称呼。

  太子坡前方坡脚是与陈家坡坡脚接壤之处,是这片地方最低洼之地,这里有马家坡发源而来的一条水沟,洼地西侧有一口石砌井壁的大井。水沟自南而来,沿途接纳了居民们的生活及大井的废水以后,掉头东向凹子街注入南明河。这水沟一路行来都是仰面朝天,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故人们都叫其“阳河沟”,由于以点带面,周边这一带就连今纪念塔也被叫为“阳河沟”。过了此地再往前行,迎面都是坡道,就是后来的南厂路。再往前行就是南厂,南厂(敞)早期叫“龙井堡”,是明代贵州卫属屯堡之一。南厂路在民国初年以前,至少上溯到清道光时期都叫龙井坎,也许就是龙井堡才有了“龙井坎”这个名字传了下来。

  从清末到国民党垮台,贵州都是盛产鸦片烟的省份,也是鸦片危害最深的区域,最严重时,有的地区几乎达到“无地不种,无人不吸”的程度。全省官绅,士农工商和兵大爷,社会各界各行,贫民富户 “嗜好鸦片者,几于无家无室,大约男子十之六七、女子十之二三”,“甚至十一二岁的小孩烟瘾更大,吸得腰弯背驼”,几乎每家都有烟具不算,无论城乡到处还烟馆林立。文献说:“自南门外马棚街至测量局,居民八百户,计有烟馆四十余家,平均每二十户则有一家烟馆”,可想这个城市烟馆数量的惊人。那时满街可以看见衣不蔽体,鸠形鹘面,脸无血色“青格郞当”丑态百出的烟鬼们,有的抽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有的倒街卧巷,拖衣落食,灶孔下,桥洞脚,阳河沟边,经常有倒毙的尸体。烟毒的危害岂罄竹难书几字能尽。

  时代发展,大庙街、阳河沟一片田园地面也逐渐为民居所取代,成了小街小巷。民国中期,这片区域从南门桥头往南被改造加宽变成了南明路,自此车马人就从这条路通行。在陈家坡前与新桥过来的太平路,东接黔湘公路而去,阳河沟也变成阴河沟,隐蔽于路基以下。交通通达,汽车及其它运输工具得以发展,这条南明路就成了贵阳城南的主要街道,交通的主动脉,后来这条 “南明路”又改叫“城南路”。1938年南城门改建和路桥扩宽后,城门叫“中正门”,桥叫“中正桥”,路也叫作 “中正路”,显然这些都是要突出蒋家天下,用蒋某人的名讳来冠的名,新中国成立,这条路按新中国命名为“新华路”。

  车马改从南明路转东向出去,石岭街就敝居一角成了小街小巷,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条街改造时止。以前被人们鞋底和马蹄磨擦得光亮圆滑的石块街面早已改成了水泥路,各种房舍新旧杂陈,但坡坡坎坎的地貌,一丈多宽的老街道如今已是窄巷, 与“灰扑扑”的古民居相互映照,似乎使人们还能感受到点百年前老贵阳城的旧模样。

  那时在这城南陈家坡以北近城的一片区域,有热闹的街区,也有冷背的僻巷,这片区域各阶层人士皆有,也有大老板、小地主、小商户,有靠手艺吃饭的,当然穷家小户不少,更多的是劳苦市民。到上世纪四十年代,这片区域已聚集了不少人气,房屋连片,从高处看去,黑压压的一片,多是木结构木板壁的瓦房和不少的茅草房。走入这片区域的边沿和背街处,那茅草房、竹席棚子触目都是,环境肮脏,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蚊蝇乱飞。在周边几条巷子之中,也有一道朝门进去,内有正房厢房院坝齐全的人家。主人大多是他这辈或祖上“事发好”的人家,或做生意,或做小吏,或者省吃俭用从牙缝中抠出来置的产业。其中井坎边的彭三爷,他家很早就住在这里,是这条街的老户,在马家坡有几亩田土,“安”给佃户种,这巷子有几家姓彭的,巷子是不是因他家被喊为“彭家巷”,就要问问知情人了。三爷讳虎臣,表字占彪,在地方上也有些头面,辛亥反正那年,满清倒台,大汉军政府成立,好像就成了汉家的天下,辫子一剪,易去“胡服”,就要换“上国衣冠”。接着全城公口林立,三爷也开了香堂,自任红旗管事。他和当时公口中兄弟们的打扮一样,你哥子,我兄弟,辫子一剪,在头上戴了个凉帽,上插英雄结,两咎头发垂在耳旁,耳边戴个英雄花,一身青色武生短打,胸襟一排白色袢纽,两袖从袖口到胁下也各有一排白色袢纽,腰系大带,前垂丝绦,足着抓地虎短靴,腰挂刀剑,活脱脱一付武二郎形象,招摇过市,着实风光了一阵子。在这片区还有曾家园、余家坝、周家巷,得名估计也与其宝地上的“知名人士”有些关联。

  彭家巷以北到坡上这一带原本有雷主庙、八腊庙几所庙子,后来庙子被拆,洋人要在八腊庙的地方修教堂。于是人们就说这坡是南岳山的龙脉,是这条街的风水,在这一带地面修高房子会压到风水,庙子被拆,要修“高耸耸”的天主堂,还要请洋菩萨来坐镇,镇住了风水龙脉,这里是米市,生意人多,你把人家的风水坏掉,让人家“背时”,那还了得,人家不找你拼老命才怪。于是街坊上就不答应了,找教会理论,教会纵是强龙,也不敢惹众怒,堂址只好往坡下梭,把天主堂移修到半坡上,面也掉向南关方向,在坡上那大庙的原址上改修院舍,只建成些不超过两层楼的低矮木头房子,才平息了纷争。

  1941年前后,在这中正路陈家坡前十字路口的中央,建了一座用石材打造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其风格是民国以来流行的仿西方方尖碑形石碑,呈三角形,底宽顶尖的一根石柱,上小下大,有塔座,立在高于地面的石砌平台上,有石栏围住,留几口供进出,后来这个路口就被称为“纪念塔”直到今天。

  纪念塔以南,东面是陈家坡,它是南岳山脉前突出的一座小山坡,解放后成了市政公司的采石打砂场,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这座山坡基本被打平,后来建了房子,成了居民区。纪念塔西南方,即今天十六中周边很大一片叫马家坡,其坡势并不高,是一片田土、坟茔和稀稀疏疏茅舍草房的地面,萧疏荒凉,民国年间被当局还用来 “敲砂罐”,成了刑场。这一搞,“马家坡”“阳河沟”就知名了两天,成了当时贵阳城乡知名度甚高的地方,被小民们,特别是女小民们引用来诅咒她们不高兴的人是“爬马家坡的” “倒阳河沟的” “挨枪子的”,并且还流行了很多年。

 

4248-3-2.jpg 

清末“黔省南岳寿山图”的贵阳南郊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