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并致力于文化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必然选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将开启新征程。
建成文化强国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张玉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专门用一个部分阐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今后文化发展谋篇布局、擘画蓝图。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将开启新征程。
所谓软实力,就是由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建成文化强国,就是要让这种国家“软实力”大起来、硬起来、强起来。这是承续百年宏大命题和民族理想的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重视并致力于文化建设,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必然选择。早在1940年初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主席就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后,十八大报告更是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十九届五中全会就“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接地气、可操作、广认同的清晰奋斗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会愈来愈凸显。比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围绕建成文化强国,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5年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准确认识和把握时代走向与文化发展规律,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良好的社会风气、公共秩序和生活环境的形成,推动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提高;必须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