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85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11-27

推动经济与科技转型升级深度融合

 

——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以来重点提案及办理关注

 

农产品深度加工助推贵州农村产业革命

 

□本报记者 万里燕

 

  提案标题:关于加快我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建议

  提案者:民建省委

  主办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会办单位: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贵州银保监局

  贵州干辣椒在市场上的价格基本在2元500克左右,“老干妈”辣椒酱一瓶275克售价9.9元,而李子柒贵州风味糟辣酱一瓶230克售价19.9元,由此可见从农产品到消费品的加工附加值十分可观。随着农村产业革命不断深入推进,贵州农产品加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初加工企业占比高、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等,是贵州农产品加工客观存在的短板。为此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民建省委提交了《关于加快我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建议》的集体提案。提案通过大量调研,针对目前我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中加工业产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产业产值较低、加工技术较低、设备较陈旧、卫生条件较差、产品质量不稳定、农产品深加工较少、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不多、不重视包装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该提案被列为2020年省政协主席刘晓凯领衔督办重点提案,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贵州银保监局会办。

  作为主办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收到提案后非常重视,在与各会办单位深入沟通研究后,达成共识对提案的办理作出了及时的答复。

  据了解,近年来,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贵州提出发展生态农业,依托自身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今年以来,贵州聚力抓产业促就业,大力推进全省工业产业扶贫工作,切实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坚持把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作为脱贫攻坚的着力点,加大对贫困地区倾斜扶持力度,切实助推脱贫攻坚,其中,农产品的深加工拓幅延链是贵州首要推进完成的重点。目前,农产品的深加工拓幅延链已从三个方面得到实现。在市场主体方面,龙头企业打造和中小企业培育并进。上半年,遴选10户龙头企业、42家高成长性企业纳入“千企改造”工程重点扶持名单,深入推进“星光”行动,持续抓好中小微企业培育。全省新入规农产品加工企业38户,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8%,农副食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4%。在产品销售方面,线上营销和线下拓展并行。加强与国内大型电商平台、网络社交平台合作,带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整合线上线下营销渠道,积极拓展全国市场。上半年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产销率均达到97%以上。在链条延伸方面,订单模式与包装配套并举。强化“订单生产、底价收购”连接机制,大力推进省内包装企业配套对接,充分延伸产业、扩大就业。目前,全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加工环节,直接带动就业17万人左右,连接一产、三产就业100万人以上,省内包装配套率达到45%左右。

  答复显示,2019年,全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建立了以省领导领衔的推进机制,成立了生态特色食品工作专班,制定了《贵州省生态特色食品千亿级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整合了80家单位资源,助推食品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促进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老干妈”“贵茶”“黔五福”被誉为贵州农产品“三张名片”,都是走加工发展路线的著名品牌,在这些品牌的带动下,我省将继续做精以辣椒为主的调味品产业,做大粮油、豆制品加工产业,做优肉类加工产业,做强茶产业、乳制品和饮料产业,同时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贯彻落实把农产品变工业品,把工业品变健康消费品的产业发展方针,推进千企引进、千企改造“双千工程”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工作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合一”,切实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围绕全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12345”产业链发展模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各项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全力打造全国绿色食品工业基地,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民建省委的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只有通过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广大农民才会获得更多利益,更好发挥农村产业革命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让黔货变“钱”货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