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847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11-18

贵州省三级烟草专卖系统扶贫战法精准有效

 

收入就业产业全盘谋划 农民农业农村一体统筹

 

□周朝义

 

  仲秋的六盘水市水城县,金风送爽,硕果满枝。

  “太好了,又有几位外地老板找你谈食用菌的销售,销路不用发愁,村民们今年的收入又有着落了!”在乌蒙山脉南端水城县大山深处的群福村委会,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对口帮扶派出干部、第一书记王旭接到食用菌种植老板马辉的报喜电话时,说话的分贝瞬间提高,眉毛都笑成了豌豆角。

  产业兴,一兴百业兴。销路通,一通变万通。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贵州省、市、县三级烟草系统在水城县联动帮扶脱贫攻坚一线,以“跳出烟草抓扶贫”的气魄和“培育新产业促振兴”的前瞻布局,通过几年实践和创新,逐渐探索出了一条“立足产业优势促增收、拉长产业链条稳就业、培育新兴产业固根本”的可持续发展扶贫新“战法”,成为了脱贫攻坚“贵州战法”中助力贫困山乡换新颜的新模式和“活样本”。

 

稳收入 把种植计划倾斜一点

  贵州是全国第二大主产烟区,在贵州的广大农村,过去流行一句话,“要想富得快,烤烟加油菜”,烤烟成为“农民舍不得”的产业,烤烟产业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依托。凭借数十年在扶贫方面的经验和依托烟草行业的产业优势,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水城县对口帮扶这场特殊的战役中,将短、频、快、准、精等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前期规划上,在精准了解贫困户实际情况下,烤烟种植向贫困户倾斜,让贫困户多一点种植计划,多一点家庭收入,稳住贫困户收入基本面。

  在技术管理上,不论苗育、起垄、移栽、打枝还是烘烤和分级,每个环节都有烟草公司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支持。

  在市场销售上,采取“计划种植+合同收购”模式,与每一位烟农签好合同,定向种植,订单收购,市场无忧,收入可期。

  通过种植烤烟前中后期的无缝衔接,确保贫困户当年种烟、当年脱贫。这样的扶贫模式,在相距水城县城30公里的阿戛镇盐井村得到充分展示,盐井村是一个偏远的传统农业村寨,因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宜种植烤烟,种植烤烟成了该村发展经济和农户创收的主要渠道,不少贫困户依靠种烟改善了生活,改变了命运。

  谈及种烟脱贫的直接感受,盐井村村民徐天怀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家老老少少一共有10人,生活压力非常大,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开始种烟后,情况逐渐好转,每亩烟有四五千元的收入,让他一家跳出了贫困的窘境。这两年烟草专卖局(公司)将他的种烟指标调高到20亩后,每年有八九万元的收入,不仅脱了贫,还走上了富裕路,两个女儿上了大学,儿子还在县城买了新房和新车,他家现在成了左邻右舍羡慕的一家子。

  与徐天怀一样,建档立卡贫困户苏庆才也是依靠烤烟种植实现脱贫的典型烟农。去年,苏庆才种了20亩烟,实现收入达7万元;今年,他又种了20亩,预计种烟收入达七八万元。他们一家人不但脱了贫,还搬进了新修好的两层新楼。

  盐井村党支部书记范寿春告诉笔者,今年,盐井村覆盖贫困户177户1017人,从前期烤烟种植情况看,预计所有贫困户都能实现脱贫摘帽。

  阿戛镇党委书记范伦说,阿戛镇是烤烟种植重镇,为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完成,烟草公司增加了阿戛镇的种植计划,由于阿戛镇烟水配套工程完善,技术支持给力,再加上统种统销的保障,贫困户的收入快速提升,该镇也从贫困人口最多的大镇变成了脱贫人口最多的大镇。

  阿戛镇只是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水城县对口帮扶的缩影,统计显示,自2017年3月以来,水城县的烤烟计划增加了近5万担,烟农收入从1.6亿元增加到2.5亿元,累计帮助贫困烟农4790户18800人,人均种烟收入就达1万元以上,小金叶切切实实助力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扩就业 把产业链拉长一些

  烤烟产业助力使脱贫效果显著,不仅是由于其独有的产业优势,还因为烟草产业延伸的产业链在稳岗位、稳就业、稳收入方面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循环利用等理念的注入,更迸发出了无穷的活力和魅力。

  位于齐心村的生物防治中心,是省、市、县三级烟草系统倾力建设的重点项目,该中心通过生物防治手段,提升烟叶和其它农作物品质。这一项目,不仅吸引了云南大学毕业的张佳梅等高材生在这里工作,也吸纳了周边十多位贫困家庭妇女在这里就近就业。

  “真没想到,在家门口还有这么好的就业机会!”在这里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肖美说,她家里老人和小孩都需要照顾,在这里上班,不仅能管好家,每月还有3000多元的工资,成了家里重要经济来源。

  除了生物防治中心,在每个烤烟种植区,都有专门的烤烟育苗工场,通过合理调配,为不少贫困户提供了在家就业,脱贫增收的好路子。

  9月24日清晨,在阿戛镇盐井村嘎啦田烤烟育苗工场,徐天怀、苏庆才等在这里务工的贫困户正拿上塑料盘走进大棚“采蘑菇”。走进育苗工场大棚,一个个又壮又嫩的大球盖蘑菇迸地而出,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将达到标准的蘑菇采摘后整齐地放入塑料盘中,然后等着发往重庆、成都、上海等地。

  正在育苗工场装箱的老板凌世贡说,他们在水城与烟草部门企业合作开发食用菌项目,除阿戛镇外,在七星、中坝、米箩还有几个点,共有50多亩,主要是利用烟草苗育过后的几个月空闲时段,租赁育苗工场种植食用菌。在他的食用菌场务工贫困户有140多人,每天工资有80元,五个月平均每人能增收1万余元。

  据了解,不仅嘎啦田育苗工场利用空闲时段开展蘑菇种植为当地贫困户和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增收的机会,水城县的其它育苗工场在空闲时段,种上了蔬菜、西瓜、辣椒等经济作物;烤烟房在空闲时段,也被充分利用起来,干起了烘花椒、菌子、菊花及中草药的活。

  正如水城县常务副县长贺方云所说:“所有设备都是拿来用的,不是整来看的,忙完烟草的活,只要能给农户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就要让设备忙起来,让农户富起来。”

  据不完全统计,烟草部门利用育苗大棚、烤房设备等已建设施,在种烟以外开展综合利用。同时,围绕烤烟种植需要,进行有机肥开发、生物防治等,拉长产业链条,扩大就业渠道,让当地农民最大限度融入烟草产业链条,实现就地就业,增加收入,让烟草扶贫效益得以有效倍增。据悉,利用好苗育工场、烤烟房、生物防治中心等设备设施,新增的就业机会不仅让农户安心在家打工,年均收入增加了3000元以上。

 

固根本 把乡村发展拓展一步

  实践证明,唯有产业扶贫,才是最有效和持久的扶贫。

  早在2017年结对帮扶水城初期,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明确烟草产业扶贫的基础上,更提出并践行“跳出烟草抓扶贫”的思路,以更宽广的视野,带动多种产业推进完成帮扶水城县脱贫攻坚重任。

  在群福村委会正前方,水城县群福食用菌示范产业园悬挂的一幅“手牵手决战脱贫攻坚,心连心决胜全面小康”标语让人印象深刻。该产业园是2017年由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引进福建一家菌业公司帮扶水城县脱贫攻坚的重点项目,园区拥有年产菌包1100万包生产线,配套包装车间、成品仓库、技术研发中心。走进园区,到处都是工人忙碌的身影,各条自动传送带上,一个个菌包菌瓶在不停穿梭。而在与菌包车间毗邻的秀珍菇生产区,秀珍菇的长势也十分喜人。

  产业园负责人马辉说,自建成投产以来,已产菌包500万包,带动70户85人参与务工,务工收入136万元。其中,涉及贫困户26户29人,人均年收入1万余元。目前,他在水城种植的四个品种,销路都比较好,总产值有3000多万元,其中,每年仅工人工资支出一项就达1000万元。

  此外,为解决烟杆和菌包产生的大量菌渣难题,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除了捐赠数百万元相关设备设施外,还引进了一家有机肥料加工厂进驻到群福村,每年可生产有机肥料1万吨,主要回收利用烟杆、秸秆、菌渣、锯木面等材料,加工成有机肥料后,再以每吨800元的价格,出售给烟农和种植其他作物的农户。所得收入公司占60%,村集体占40%;有机肥加工厂的所有用工,优先考虑贫困户。

  除食用菌产业园、肥料厂外,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还为水城县引入制衣业、养殖业、汽车美容、农贸市场等貌似与烟草无关的行业参加到脱贫攻坚事业中来,这些产业怎么选,产业如何培育?水城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局长(经理)周小平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

  一是要围绕市场需求选择产业,二要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最为关键的,还得要引进龙头企业,让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才能在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获得成功。

  选择食用菌产业,因为找到了福建食用菌领域的专家和老板当“火车头”,借力他们的丰富资源,不用在销路上发愁。

  选择制衣产业,找到六盘水区域内制衣老板当“领头羊”,形成主销全县的校服、工人服、白大褂等内销优势。

  选择乌蒙凤鸡养殖产业,因为这种本地鸡外形口感上佳,略加引导和宣传,不愁没有市场。

  选择汽车美容产业,因为乡村汽车增多的现实所需,让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

  选择在菁口建农贸市场,既可消除赶集时马路市场引发的诸多不便,新建的150个摊位和21个门面,为更多村民增加就业岗位和租金收益。

  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脱贫攻坚一线经反复论证,共计谋划了14个切实可行的新兴产业,目前推出的10个产业,全部获得成功,带动成效十分显著,让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用“跳出烟草抓扶贫”思路走出产业扶贫新路。

  有了产业,当地农民如何得实惠?除了拓宽就业,增加务工收入外,烟草部门还更加注重产业与农民的机制化利益联结,以阿戛镇为例,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捐赠的资金,将由阿戛镇和涉及村委会补贴量化到建档立卡贫困户,阿戛镇委托米箩合力烤烟综合服务烟农合作社统一组织种植、管理、实施,龙头企业负责全程技术指导及保底回收所种植的食用菌。项目所产生的利润按照村委会5%,合作社25%,建档立卡贫困农户70%的比例进行分配,补贴资金不进行分配,滚存使用。如此一来,企业有了收益,村委会和合作社有了资金,贫困户得了实惠,就能办成以前诸多想办而办不了的事。

  

4234-4-1.jpg 

村民在水城县阿戛镇电光村民族服饰加工厂务工。

  

4234-4-2.jpg 

水城县阿戛镇盐井村烤烟育苗工场综合利用食用菌种植项目建成。

  

4234-4-3.jpg 

烟草系统帮扶水城县蟠龙镇高仲村壮大村级集体项目,“高仲富民汽车美容综合服务中心”开业。

  

4234-4-4.jpg 

省烟草专卖局引进的“水城县群福食用菌示范园”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