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盘州市政协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把继承和弘扬盘州的悠久历史文化作为履职尽责的突破口,整合资源,以“四个着力”认真抓好文史资料工作,不断展现出新时代地方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新作为,初步形成政协文史资料工作从单一的文史资料征集迈向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常态化机制,为传播盘州好声音、讲好盘州好故事、展示盘州新形象,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金彩盘州新未来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弘扬历史文化 凝聚发展共识
——盘州市政协“四个着力”认真抓好文史资料工作
□李 丰
创办《盘县文史》,着力构建政协文史工作新平台
盘县(今盘州市)政协于1963年6月创办《盘县文史资料》,刊印至2017年止,先后编辑出版《文史资料专辑》20辑,共200余万字,印刷册数达25000余册,凝聚着几代政协委员和文史资料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成为研究盘州历史文化发展十分宝贵的素材和精神财富。
为了适应新时代政协工作的发展需要,市政协在认真总结创办《盘县文史资料》成功经验基础上,针对盘州历史文化发展实际,将《盘县文史资料》改版为《盘州文史》。
2017年12月5日经请示盘州市委研究同意后,市政协决定从2017年起,创办《盘州文史》半年刊, 按照中央和省委《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出版物管理办法》,及时将《盘州文史》向省委宣传部上报并获批为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出版。明确《盘州文史》由市政协主管,市政协办公室主办,市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具体负责编辑,以高擎爱国主义旗帜,反映盘州历史、讲述盘州故事、展现盘州变化为办刊宗旨。
《盘州文史》栏目分为时代颂歌、特约专稿、人物春秋、盘州风云、盘州探谜、 盘州故事、诗联之窗、委员风采等内容,每年计划编印2期,每期约10万字,每期印刷1000册,赠送给盘州市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市政协委员和有关盘州籍人士,省内市(县、区)政协和省外有交流的省、市、县政协,作为内部资料免费交流,以适应政协文史资料专题化、系列化征集整理的新趋势,为统一战线和政协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强化保障到位,着力营造政协文史工作新氛围
盘州市始终把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作为一项富有统战和政协特色的重要工作,系在心中、担在肩上,写在文中、留在史上,从人力、物力上优先保障文史工作的开展。
领导重视,经常过问文史工作。市委主要领导亲自过问文史资料工作,要求把《盘州文史》办成盘州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市政协主席欧阳廷宏亲自挂帅担任《盘州文史》编委会主任,副主席和秘书长任副主任、各委办负责人和市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委员担任编委会委员,主编由市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主任担任。齐抓共管,各尽齐能,扎实有序地传承盘州悠久的历史文化。
加大投入,办刊经费列入预算。市政府把《盘州文史》编辑出版的印刷费、稿费、编校费等文史工作相关费用列为财政预算,对文史工作相关支出按规定核销。同时按时支付稿酬,鼓励社会各界文史爱好者积极投稿。市政协先后为市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配备了照相机、录音笔、台式电脑和平板电脑等办公设备,为文史资料编辑工作创造了条件。
规范管理,丰富文史资料内容。市政协采取资料分类、建档立卡、编排目录等方式,规范了市政协文史资料室资料。还收集了《张道藩文集》《普安简史》《人话》等文史书籍,丰富文史资料内容,为构建“书香政协”打下了基础。
完善制度,规范文史工作。不断完善《盘州文史编辑制度》《盘州文史特邀撰稿人制度》等文史工作相关制度,努力探索做好新时代文史工作的新途径,不断提升新时代文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政协文史工作新活力。
整合各方资源,着力建立政协文史工作新网络
做好文史资料工作,征集文史资料是核心、人才是关键,需要调动、整合方方面面资源,积极参与、通力协作才能完成。
整合政协组织资源。市政协主动走出去,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对政协文史工作的重视、支持、配合和帮助,密切与党政机关、历史研究部门和其他历史研究机构的工作联系,调动各方力量,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协作,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文史资料工作的整体合力。
整合政协委员资源。市政协积极引导政协委员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沟通信息,留心注意文史线索,细心搜集文史资料,把文史资料的收集撰写,作为履职的重要内容,许多委员拿起手中的笔,写出有价值的文史资料,推动文史工作更好开展。
整合本土文艺家资源。市政协首批聘请市文艺界具备“史德、史才、史学、史识、史情”素质的36名同志为《盘州文史》特邀撰稿人,参与到文史工作中来,并持《盘州文史》特邀撰稿人采访证到各乡镇、街道和部门开展文史收集撰写工作,写出许多有价值的文史资料。
整合本地在外人员资源。盘州市在外地工作的人员中,有许多统战工作者、社科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和老领导等,他们在各个时期产生过积极影响,市政协主动加强联系,邀请他们撰写文史资料,丰富《盘州文史》的内容。特别是六盘水市和盘州市的相关领导,作为当时盘县特区(今盘州市)党政机关从城关镇(现双凤镇)更名搬迁红果过程中的决策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他们积极回顾往事,奋笔疾书,集成《盘州文史》总第6期,让这段光辉的历史成为激励盘州人民大力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实干、大胆创新、勇争一流”精神,续写新时代盘州发展新篇章的正能量。
整合专家学者资源。充分利用各级专家学者对盘州历史的研究成果,南京的董友宁、昆明的项兆斌、成都的龙齐亚等文化人士阅读《盘州文史》后,大力支持并亲自撰写回忆他们父辈的史实文章,以表达对故乡的深情结;成都的唐远禄老师,虽已80多岁,还将他六十年代在盘南中学任教的往事,写成《南中岁月》;六盘水市的王如柏、斯信强和刘军以及黔西南州的钱廷昌(已故),还有盘州的谭安贵、余朝阳等专家学者虽年事已高,还时时关注《盘州文史》的创办,对栏目设置、稿件质量把诊问脉,并赐稿题字,以资鼓励,使《盘州文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增添了盘州的社会历史文化氛围,丰富了盘州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初步形成了市委、市政府、市人大领导关心支持,市政协主办、市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主抓、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共同参与、社会各界人士积极配合的政协文史工作新网络。
弘扬盘州历史,着力彰显政协文史工作新成效
市政协聚焦“存史资政”“文之化”“史之化”的政协文史工作功能,着力让遥远的“曾经”告诉可以触及的“未来”,在“务实”中存史,在“务虚”中资政。截至今年10月底,出版《盘州文史》8期。其中2017年1期、2018年2期、2019年3期(增刊1期)、2020年2期,这些史料充分利用了政协文史资料独特的视角、资源和优势,不断挖掘,呈现盘州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通过当事人、见证人和知情人的“亲历、亲见、亲闻”,真实、生动地记录了盘州的历史文化,受到大家的喜爱,得到社会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