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马家寨陈圆圆史迹及墓碑之谜
□刘福林
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举兵反清,在湖南衡州自封为帝建立周朝。清廷发重兵征讨,六个月后,吴三桂暴病而亡,由其长孙吴世璠继位,边打边往昆明撤退。康熙二十年(1681)10月29日,昆明被清军攻陷,吴周小王朝败亡。之后,陈圆圆和吴三桂的遗脉(吴三桂之妾杨氏所生次子、陈圆圆最疼爱的养子吴应麒的两个儿子世珺和世珵)及其他眷属的下落,三百多年来成为史界难解之迷。
2010年6月,《吴三桂大传》作者李治亭接到岑巩县马家寨发现吴三桂后裔及陈圆圆墓、吴三桂墓的消息,立即赶赴现场调查探考,得出肯定的结论。2012年5月下旬,由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与岑巩县政府共同主办了陈圆圆、吴三桂史迹高层研讨会。专家和学者经过详细的实地调研和充分的科学论证,对这一重要发现确信无疑,从而解开了这个隐藏了三百多年的历史谜团。
笔者于2018年国庆长假期间赴岑巩县陈圆圆、吴三桂墓地作了一番考察。关于吴氏遗脉的发现,已有众多原创文章见诸报刋及网络,笔者无心去当“文抄公”跟在别人后面“炒剩饭”, 但见陈圆圆墓前一排墓碑,文字艰涩难懂,犹如几大块“硬骨头” ,若要“啃” 下它,费时又费神,成本太高,尚无人来“啃”。 于是我一字字地辨清字迹,抄录了墓碑上阴刻的文字,又打听了坟山脚下马家寨这个地名的来由,回到家中“啃” 下了这几块“骨头”。这些墓碑的碑文犹如“朦胧诗”,含蓄,隐晦,难猜,让我花费了好一番功夫“敲骨吸髓”才真正读懂,彻悟其意,深觉其耐人寻味。
身份碑及墓联解读
眼前这座坟茔是从初葬地绣球凸迁来的,重立的墓碑比现存的原始墓碑高大完美。正中的身份碑竖刻着 “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11个大字。 这其中就深藏着神秘奧妙。陈圆圆为吴三桂之妃,本应为“吴门陈氏”, 缘何陈氏变聂氏?当时笔者正处于费解之际,站在我身后的一位当地人做了义务解说员:“陈圆圆为了躲避清兵的搜捕,保护吴三桂后裔的生息繁衍,不是隐姓埋名了吗?这个‘聂’字就把她的姓名隐埋在其中。”我忽然茅塞顿开。原来,这张“底片”一经“感光现影”,就现出了真像。把“聂”字拆散,上部的“耳”是“陈”字的偏旁“阝”,表明墓中人姓陈;下部的“双”字提示了两个相同的字。心知肚明的吴氏传人自然明白就是“圆圆”二字;外人中的智者也可能猜想到“圆圆”二字。这样“陈圆圆”就“昭然若揭”了。也有学者认为“双” 就是繁写体的“雙” 。 “隹” 就是最佳的月亮,两个“隹” 喻示两轮圆月,也就是“圆圆” 。但这个猜测不能成立,因为当时没有简化字,“双” 是吴氏后人生造的一个字,它本身不是字,只喻示墓主的名字是两个相同的字;当时生造的“双” ,并不是繁写体的“雙” ,只是与当今的简化字“双” 巧合而已。
再来读墓联。
右联是:“神州佳人倾城震国惊寰宇”。 这很好理解。当初的陈圆圆是杭州某妓院有名的美貌舞女,绝代佳人,堪称“神州佳人倾城震国惊寰宇”,吴三桂好色爱美,不惜花重金将她赎出,带进京城,成为他独享的爱妃。
左联是:“狮山宝地隐恨寄爱藏香身”。“ 狮山宝地”自然就是这座吴姓看好的用于家族丧葬的风水宝地狮子山。“隐恨”就是陈圆圆埋藏在心底对剿灭吴周小朝廷并追杀她一家的清朝的仇恨;“寄爱”就是陈圆圆对她冒着风险巧妙保留下来的吴三桂后裔的深切之爱。“香身”当然就是这位美丽佳人的遗体。
两篇墓志铭解析
陈圆圆墓有左右两篇墓志铭,均为七言诗句,其意隐晦,耐人寻味。
右篇写道:
盘古伏羲(始)开张 黄帝衍至周太王
太伯浼德家声远 延陵季礼到吴寰
三棵桂花栖凤凰 大周昭武先皇创
狮子绣球配麒麟 聂氏智把弩卒藏
仕大朝廷长流水 树大根深泂远长
列祖列宗福荫下 万古长青永吉昌
先妣良苦巧用心 繁衍迁涉保嗣根
先考牵挂安排好 用心用力马将军
千山万水来思州 隐居岩洞猴子岭
野鲁猖獗难生存 下山住在云龟形
来差繁重追杀紧 又隐深山岩屋井
老屋场处住扎久 直到康熙换雍正
狮子山下马家寨 先祖耀祖振家声
这篇墓志铭叙述了吴三桂家族的世系源流,陈圆圆与吴三桂的美好姻缘。陈圆圆在吴三桂爱将马宝护送下几经辗转,为吴氏“保根”的艰辛曲折过程和恩德。吴氏家族源远流长,可上溯到华夏始祖之一的伏羲。这个家族自上古周人部落开始,繁衍至周朝之前,出现上古周族领袖之一的亶父,即周太王,传为后稷第十二代孙,亦即周文王的祖父。亶父生三子,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他又生子姬昌,也聪明过人,因而季历被立为继承人,后来传位于姫昌。亶父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主动让贤去东南沿海发展,在今江苏一带建立吴国,二人相继为君。之后,吴国由仲雍的子孙世代相传至春秋战国后期,逐渐强大。国君阖阁任用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一度攻破楚国。其子夫差打败越国,战服齐军,北上与晋国争霸,成为强国。之后夫差不听伍子胥劝谏,被越王勾践打败,国灭身亡。其子孙流落四方,以吴国国名为姓,始得吴姓。其中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住延陵,即今江苏武进县。延陵,也是吴三桂祖籍高邮吴氏的堂号,叫“延陵堂” 。吴三桂系延陵吴氏根脉,因此有一个号也叫延陵,军中习惯称呼他为“延陵将军”。 吴三桂反清建立周朝,缘由就是他系远古周人的后裔,其祖先又与周朝皇室有血亲关系。
笔者根据碑文的描述以及所掌握的相关资料,梳理出陈圆圆、马宝为吴三桂“保根”这段不为世人所知的真实脉络是:吴三桂死后,陈圆圆等将其灵柩运至昆明。在湖南战局危机的消息不断传到昆明时,陈圆圆判断大周必败无疑,杀身之祸将临,便带着吴三桂次子吴应麒的两个儿子,又拖着吴三桂灵柩逃亡到湖南沅州府。此时吴应麒带200苗兵来“护驾”。之后马宝将军也败退沅州府。吴应麒令马宝护送陈圆圆及两个儿子,并拖着灵柩往贵州逃避,途中又得到钲远城守将江义相助,一起护送到思州府,即今岑巩县。思州知府李敷治引导马宝和陈圆圆隐居猴子岭的搭茅洞。陈圆圆在这里住了约半年,因虎狼猖獗,儿媳涂氏被野狼吞食,不得不携家带口下山搬到屋场田居住。康熙二十年(1681)正月,吴应麒在平远战败,奔来隐居地与家人团聚,再将这个家搬到老屋场。隐居期间陈圆圆先到地安寺修行,后又买下天安寺,作为祭祀吴三桂的平西庵,长期在庵中为吴三桂求佛念经,至67岁病死于此庵。生前她嘱咐后人将其葬于此地。
左篇曰:
先妣才貌倶美人 棋琴书画礼仪精
隐姓埋名巧安排 认亲结友稳脚根
仕傑繁衍承先绪 仕龙隐寺僧道人
同姓宗族清源本 旺族结亲兴子孙
变卖金银玉首饰 修建地庵祭夫魂
复修四大觉安寺 施舍田土竹茶林
整修道路往铜仁 修通水路至洞庭
慷慨解囊惠百姓 救苦救难传美名
捐资建校不啬吝 发展教育启后人
骑马射箭马琮子 练功习武张家林
缅怀夫君阴安乐 天安修行念佛经
严教子孙立大志 先祖功德懿范存
贤风世泽千古秀 祖德流芳万代兴
从这篇墓志铭再参考相关资料,可以梳理出陈圆圆避难此地的大概脉络。她曾出家为尼,在寺庙诵经修行,为躲清兵追杀,保护后裔,精巧安排,认亲结友扎下了脚跟。其实陈圆圆没有后嗣,她把吴三桂之妾杨氏生下的儿子及两个孙子当做自己亲生的子孙来扶养保护,让他们繁衍生息为吴氏传宗接代续延根脉。她把两个孙子世珺和世珵改名为仕龙和仕杰,临终前又留下遗嘱:小孙子吴仕杰当家理事;大孙子吴仕龙出家隐藏,以防万一。要是吴仕杰被害,吴仕龙再还俗繁衍子孙。陈圆圆曾经在附近的寺庙里隐居,得到僧人的呵护,使这个家族结亲成婚,子孙兴旺。她又变卖了自己拥有的金银玉首饰,修家庙祭祀夫君亡魂,修复了附近的寺庙,向百姓施舍竹林茶园,修通了此地至铜仁府的驿道和通往洞庭湖的水路,慷慨解囊施惠百姓,救苦救难,捐资建校,深得民心。她还在马琮子骑马射箭,在张林练功习武,保持兵家本色。她还为缅怀夫君常在寺庙修行念经,严格管教子孙立志成材,继承祖先遗志。这篇墓志铭歌颂了这位先妣“贤风世泽千古秀”,使得“祖德流芳万代兴”,表达了后辈对前贤的敬仰之情。这位曾经人皆可夫的风尘女子,进入吴门后就成了一位从一而终的贤妻良母。这种角色的转换,实属难能可贵!
揭开马家寨的神秘面纱
下山进寨,笔者顺便考探了这个神秘的山寨。全寨现有230多户,1300余人,此外还有在外定居和供职者数百人,清一色全姓吴。明明是吴姓,为何称作“马家寨”?原来是他们的开山先祖为感恩马宝将军护送、安排、关照的恩德,特取这个寨名作为纪念,并尊其为祖宗,客观上也起到了蒙蔽清朝追捕者的作用。这个寨子一反常态,不修族谱。这是隐姓埋名的需要,一旦修谱,就难免泄密,招惹杀身之祸。但祖先的重大家事又怎能失传?于是先祖们就像现代人用电脑一样,将重要信息存放在人脑中,形成“无字谱”, 即用口授口传的方式“ 无纸化” 地代代口传。他们商定,由寨中的两支根脉每一支每一辈都选出一名有文化,记性好,忠于祖先,宗族观念强,守口如瓶的秘传人。至如今两个支脉的秘传人已分别传到第10代的吴永鹏、吴永松。先祖的事迹至今不失传、不走样。如今,马家寨每家每户的堂屋,都将延陵堂供在神龛首位,都写着“延陵堂上历代宗祖昭穆考妣姻亲之神位”。这是陈圆圆的遗嘱之一,要求后世子孙纪念其丈夫延陵将军吴三桂,在“神榜上要标明延陵堂,每年正月要在神龛上插上一支桂枝” 。马家寨吴氏除了口传祖先秘事,还一辈接一辈地保留祖先留下的遗物。其中有大地主吴名绣保存的顺治皇帝给吴三桂的御赐书,上有顺治皇帝亲笔写下的 “吴氏望族,三让贤风,千秋功业,万代福绵”及御印。这些文物许多健在的老人都曾见过。但解放前夕世道混乱,土匪猖獗,马家寨被土匪烧了大半个寨子,御赐簿在劫难逃,连同房屋一起化为灰烬。马家寨还保存着一顶皇伞,许多老年人都见过,但后来被当成被子盖烂,毁掉了。还有吴三桂留下的两把大刀一直保存到1958年大炼钢铁时,可惜被族中的败家子当废铁卖去炼钢了。
马家寨远景
陈圆圆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