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803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8-25

红 色 记 忆(四章)

 

□刘 毅

 

大塘口

  乌江在这里转了个急弯,等着谷撒河来这里汇合,然后浩浩荡荡携手一起向前奔泻,向长江进发……

  江水翻滚,拍打着岩壁,刻下了一道道乌江的年轮;江水碧绿,像一部像机,把大山、峭岩、森林、村庄……都摄进了历史。

  我站在大塘口渡口上,数着乌江刻下的那一道道深痕,从寨上老人的口中,知道了那个夜晚的故事:那个天要亮的夜晚,一支衣衫褴褛披着蓑衣、翻越崎岖、踩着泥泞的队伍聚集在渡口的村寨里,用木板、竹筏搭起浮桥,搭起遵义会议前夕的舞台、搭起中国历史最艰难的岁月、搭起后人景仰的红色故事,一道震撼人心的强渡画景……冒着枪林弹雨、冒着落入翻滚乌江的危险,冲过去,抒写红军长征悲壮的历史,抒写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

  大塘口,一个在地图没有标注的村庄,竟在1935年为转折前夜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青山作纸,江水为墨,红军用生命的鲜血把这不起眼的村庄,染成红色胜景。

  大塘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很自豪,他们经常听到马蹄声声、军号吹响;经常梦见疲惫的队伍在为村民劈柴挑水,又披着蓑衣在露天宿营。江水滔滔,在如泣如诉;青山肃立,在向勇士们行注目礼。

  大塘口,乌江边上的一个自然村落,就这样写进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写进了千万个中国人的红色记忆……

 

洛旺河

  一条奔腾的河水,将沿途两岸劈分。

  两岸道路崎岖,高山壁立。

  大河奔腾,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去和长江汇合,奔向大海。

  河道漫长,怪石嶙峋,乱石穿空,河水翻滚,成了两岸人望河兴叹的天堑。谁也想不到,1934年,一支队伍在这天堑上创下奇迹,用简易的浮桥,强渡了洛旺河……

  尽管对岸枪声密集,尽管河水狰狞,尽管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英勇无畏的勇士们,把生死置之度外,向前冲,向前进,抢滩成功,登上彼岸,把红旗插上敌军碉堡。

  这里就是洛旺河,一条在大山深处奔腾的河流,竟然有这么悲壮的历史,有这么让人景仰的渡口。

  如今的洛旺河,已更名为开州湖,成为千岛湖,成为供游人观赏的胜景,成了沿岸村民发家致富的聚财湖,更是通江达海的大港口……

  忘记过去,就是背叛今天。难怪,湖上往来的船只,都经常拉响汽笛,是向过去的先烈们致敬,还是为今天幸福的生活礼赞?

 

顺岩河渡口

  大河顺着山岩奔泻,把两岸岩壁冲刷得陡峭壁立;大山作琴,流水弹奏,在这寂寥的旷野里,只有山谷回应,岩鹰啼合。

  1935年,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排行站在山崖上,低头俯视大河奔流,抬头仰望山鹰翱翔,对岸的崎岖山路,把他们目光牵引……强渡顺岩河,到遵义与红军主力汇合。

  红旗在山崖上飞舞,战士们的心情在飞扬,战马仰天长啸,军心斗志昂扬,于是,就有了壮烈的一幕:用布匹拧作绳索,红军战士拉着布绳,在激流险滩里飞过;恶浪翻滚,想摧毁军人的意志,漩涡不断,想吞噬军人的信仰,拉紧布绳,拧紧信念,任恶流漩涡翻打,目光盯着前方,胜利就在彼岸……逶迤的队伍终于从这大山险谷中走了出去,拉开北上抗日的序幕……

  顺岩河,终于有了一块红色的石碑,有了自己的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和1935年有关,和布绳飞过的红军有关,在红色的版图上,顺岩河终于有了红色印记,有了红军强渡顺岩河悲壮的历史和壮美的红色诗篇……

 

茶山关

  江水轰鸣,大山回应;树木摇曳,百鸟合鸣;岩鹰在江谷上空盘回飞翔,崎岖山路在江岸峭壁萦绕。好一幅茶山关险隘图。

  大自然给就了这么一幅壮美的乌江险隘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望江兴叹,观隘折返。

  1935年,这里的险隘被“神兵”征服,谱写了一部红军强渡茶山关险隘的悲壮诗篇。红军用刀在山崖上砍出路来,用不屈的精神和意志在这只有山谷回应的江岸改写了险隘的恐怖传说;用竹筏载着精神和信仰,在枪林弹雨中、在急流漩涡中、在茶山关险隘中为“遵义会议”谱写了序由……

  如今茶山关,依然是山路崎岖,古道重叠,林中有杜鹃啼血,在悼念死去的先烈。岸边,依然惊涛拍岸,翻起千堆雪,那是乌江的交响曲,在为当年的强渡奏鸣。山路上,有不少人前来观瞻,让蒙尘的理想、信念给江水洗涤……

  茶山关哟,我心中壮美的乌江险隘,不时隐约听到黔北古道上人声鼎沸、马蹄声碎的声响,不时听到枪声大着,竹筏强渡,奋力厮杀的声音,不时看到一支支红军队伍,从这里走向远方、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