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切实解决好事关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民生事,贵州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想搬迁群众之所想,急搬迁群众之所急,近年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细致工作。在去年召开的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推进会上,贵州省委、省政府要求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就业难题,让搬迁群众有就业能致富过上好日子。
稳得住能致富的贵州搬迁实践
□李万军
“十三五”期间,贵州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188万人搬迁,只是大山深处群众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如何让他们融入新的环境,稳得住、能致富才是最长远根本性的问题。
如此大规模的搬迁,没有现存的经验,如何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贵州在搬迁中摸着石头过河,创造性地探索出“六个坚持”搬迁路径,走出了一条贵州搬迁的实践新路。
为了切实解决好事关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民生事,贵州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想搬迁群众之所想,急搬迁群众之所急,在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推进会上,要求要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就业难题,让搬迁群众有就业能致富过上好日子。
对搬迁的群众来说,人生地不熟,受家乡环境的影响,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薄弱,如果不把“后半篇文章”做细做实做好,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将会付之东流。
做实“后半篇文章”,是擦亮初心、勇担使命的生动实践,既要解决好搬迁群众面临的难事,也要解决好影响他们生产生活的烦心事、小事。只有解决好难事,才能让搬迁群众安心住下来,只有把影响他们生产、生活的烦心事、小事办好,才能让他们用心发展。
有句话叫“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自然难以体会别人的困苦”。对于搬迁群众来说,到了新的居住地,可以说连吃棵菜都要用买,没有原来那样来得随意,这是让他们心堵的问题。诸如类似吃菜在他人眼里的小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搬迁群众的思想,从而导致搬迁群众稳不住而“返迁”。
常言说:人挪活,树挪死;要得富,一年搬九处。这些俗语充分说明了搬迁给群众带来的发展机遇。搬迁,可以说是新时代贫困群众的一次大迁徙,这种迁徙是为贫困群众彻底斩断穷根,让贫困群众脱离恶劣环境,走上一条奔向小康的快车道,从而过上幸福生活。
尽管搬迁有着难以言状的艰辛和不易,但贵州各族干部群众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中,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了一条搬迁新路,这条新路使贵州成为了全国搬迁群众最多的省分,其工作之暖、效率之高、速度之快,创造了历史奇迹,从而成为了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典型。
为切实解决好“后半篇文章”问题,全省各地把之作为最大的民生做细做实做好,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培训就地就近就业。如六枝特区塔山街道建立“安置小区”,配套完善阅览室、棋牌室、幼儿园、医院等,让安置小区一步进入现代化;仁怀市苍龙街道凤凰小区配套建设了新时代市民讲习所和市民培训学院,扎实开展创业就业、卫生习惯养成、易地扶贫政策等培训,以增强搬迁群众的创业就业能力。
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做起,把小事办实,直抵民心。各地在解决搬迁小区学校、就医等大事的同时,也积极协调土地为搬迁群众解决“自留地”问题,让搬迁群众有地种菜,随着“自留地”等等这些小事一个个的解决,不仅能把搬迁群众留得住,更能让搬迁群众走得远。
“迁入城市奔小康,时刻不忘共产党;搬出大山住新房,世代走上幸福路”。搬迁群众自发书写张贴在小区的一幅幅标语,不仅是搬迁群众对搬迁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各级干部的付出给予褒奖,更是对党的好政策的由衷赞誉。
摸着石头过河的贵州搬迁实践,就是一切以搬迁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他们的困难想在前头,解决问题办实事走在前列,让他们有安心就业的发展环境,与大家一起迈步同步小康,实现心中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