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找 井 冈 魂
□王明清
读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个井冈山,和一个井冈山会师的故事。
那时,在我朦胧的印象里,在一个高高的山冈上,毛泽东与朱德这两位伟人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支长长的队伍汇合在一起,然后浩浩荡荡地向前、向前……于是,星星之火燃遍了中国大地……
从小耳闻井冈山,从小向往井冈山。井冈山,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山?
有幸参加政协委员培训班到井冈山学习,终于圆了多年的夙愿。
汽车驶出井冈山收费站,便在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路虽然不宽,但是很规整。在崇山峻岭间,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有松树,也有杉树,有许许多多说不出名字的树,而更多的则是青翠的竹林。
我想起了袁鹰先生的《井冈翠竹》,“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是的,这竹子的作用可大了,他们可以做扁担,可以编箩筐,可以搭茅棚。而在那战争年代,作为红军战士的掩蔽林,我们的红军战士就在这密密的竹林里来回穿梭,因此这些竹林也一次又一次地迎来了敌人炮火的洗礼,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正想着,忽然看见路旁竖着一块高大的红色石碑,上面刻着“井冈山”三个金色大字,下面是镰刀锤子党徽。巨碑像一面党旗,在迎风飘扬。我知道,汽车就要进入茨坪镇了。茨坪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最高指挥中心所在地,红军的许多重要机构都设在这里。解放后,这里曾经是井冈山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市委、市政府搬迁后,现在这里成为了全国红色教育的革命圣地了。茨坪路边的欢迎牌,是一把又一把的红色“火炬”,仿佛苏区人民正列队举着火把,在欢迎远方客人的到来。
吃过晚饭,天色已渐渐暗下来。我迫不及待地到街上去感受井冈人民的生活气息。硝烟已不再弥漫,柔和的灯光洒在大街小巷,挹翠湖边的广场上,男男女女随着带节奏感的音乐在跳着健身舞。隔着公路的对面,是一道两米高的铁栏围墙,围墙正中是一扇门,门边挂着一块牌子:红四军军部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这扇门一开,正对着广场。我想,九十年前,这里是绝对没有广场的;而这扇门,毛泽东同志和他所领导的红四军的广大指战员们,在这里出出进进,那是何等的忙碌!经济的封锁,给苏区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度的困难。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敌人,毛委员就在这里和井冈人民一道,半碗红米饭,一碗南瓜汤,心连心,肩并肩,克服困难,浴血奋战,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地进攻。没有当年的艰苦奋斗、流血牺牲,就不会有歌舞升平的今天。
这次培训学习,培训班采取了多种模式教学。有专题讲座,有人物访谈讲座,有现场教学,还有体验式教学,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现场教学。因为是现场教学,班主任黄智频老师把我们带到了黄洋界、茅坪八角楼、小井红军医院等革命圣地,聆听了许多革命英雄事迹故事。踏着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土地,我们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
不到黄洋界,就等于不到井冈山,许多人这样说。沿着蜿蜒的山路,汽车在崇山峻岭之间盘旋,约走了一个小时许,来到了黄洋界。这里位于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群山起伏, 峰峦叠嶂,地势雄伟险峻,是当时井冈山根据地的北大门,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那时,红军主力远赴湖南桂东作战,敌人趁我军兵力空虚,纠集湘赣两省四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第二次会剿。红军兵力很少,只有不足一个营的兵力。红军凭借黄洋界天险和群众的智慧,紧紧依靠井冈山人民,在通往黄洋界的两条小道上,布下了“竹钉阵”“竹蓠芭障碍”“滚石擂木”“布满竹钉的壕沟”“石筑的射击掩体”五道防线,与国民党四个团的兵力展开了多次殊死的血战。战斗持续到下午四时,红军战士把缴获来一门迫击炮抬到黄洋界上,向敌军发射了三发炮弹。可前两发都没有爆炸,第三发炮弹正好落在敌军的指挥所爆炸。敌军忽见红军有大炮轰击,以为红军主力返回井冈山,吓得魂飞胆丧,逃之夭夭。黄洋界保卫战,是人民战争的初创,是以少胜多的奇迹。毛泽东获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消息,十分高兴,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著名诗句。
参观黄洋界后,我们来到了茅坪镇。茅坪镇的八角楼,毛泽东经常在这里办公。袁文才把毛泽东迎上井冈山,第一站就是落脚在这里。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就在茅坪镇谢氏慎公祠里召开。谢氏慎公祠后面,有一栋两层楼房,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毛泽东就住在八角楼上。楼上还陈列着毛泽东使用过的简易木床、桌椅、砚台、油灯等物品。最醒目的,就是那盏黝黑的油灯。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井冈山的照明用油是奇缺的,但按规定毛泽东是可以使用三根灯芯的。而为了节约,他和普通人一样,坚持只用一根灯芯。每当夜幕降临,八角楼上的灯光就亮起来。毛泽东就是在这盏微弱油灯下,苦苦思索中国革命的真理。他奋笔疾书,先后写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名篇章,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经验,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
这盏油灯陪伴着毛泽东,在艰苦的革命环境中,指明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八角楼上的灯光,在茫茫的黑夜中,成了中国革命的指路明灯。
在小井红军烈士墓旁,黄智频老师把我们带到了一处僻静的松柏树下,这里有一块小小的墓碑,墓碑刻着四个字:“魂归井冈”。这里藴藏着一位红军女战士、一位革命老功臣——曾志同志不徇私情、以身作则、情系井冈、魂归井冈的动人故事:她爱自己的子女,但她公私分明,面对孙子的请求,只要她给当地政府打个招呼,孙子的人生命运就会改变,就不会永远一辈子当一名垦殖工人。但她没有这样做,她选择了谆谆的教导。她热爱井冈山,并留下遗嘱:死后把部分骨灰运回井冈山安葬。从这些高风亮节里,我们读懂了老一辈革命家追求理想、永不言弃的信念,严于修身、秉公用权的本色,坦荡无私、清白如水的家风。
我们在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的时候,据介绍,在那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井冈山人民献出了五万多英雄儿女的生命,而能够查询在册的英烈姓名不足一万六。可想而知,井冈山上一寸土地一寸血,滴滴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为了革命的成功,为了共和国的诞生,井冈山人民付出了多大的牺牲?遗憾的是,当时天空下起了大雨,加上行程时间太紧,我们只到纪念堂敬献花圈,没有上到纪念碑。回到茨坪街上回头仰望,巍巍的纪念碑矗立在半山腰上,只有在心中默默地寄托自己的哀思了。
朱德同志重上井冈山,题写“天下第一山”。我的理解是:井冈山,是中国红色革命第一山!它是一片用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红土地。井冈山的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魂!井冈山,是毛泽东思想的初创地!
在学习结束的当天晚上,我一个人又来到茨坪街上寻寻觅觅。小巷的书店里摆放着许多当地作者写的革命书籍,在挹翠湖旁的小亭里,一群志愿者在义务演唱着革命歌曲,围观的群众越聚越多,大家都附和起来, “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