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六军团转战镇远史迹
□黄贵武 整理
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命令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扩大游击战和创立新的苏区。”中共湘赣省委和湘赣军区接到命令后,立即成立了以任弼时为主席,肖克、王震为委员的军政委员会领导红六军团西征。
8月7日,红六军团作为红军长征的先遣队,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下,9700多名红军指战员从湘赣革命根据地转战湘赣桂黔。9月20,红军挺进到黎平县的南溪,取道剑河县南嘉堡入黔东腹地。9月26日,任、肖、王接朱德急电,电报说:“我二军团部队已占领思南、印江、清江并向石阡方向前进,你们由现地域或经清江、青溪、思县,到达省溪、铜仁、江口地区,然后设法与二军团首长取得联系。”28日,红六军团经三穗县梁上、巴冶转到剑河县岑松,进入镇远县侗乡报京。为了摆脱湘、桂、黔敌军的追堵,粉碎敌人妄图将红六军团阻于氵舞阳河南岸,而后夹击歼灭于镇远城南至清水江之间的阴谋。红军8000多人过报京一天一夜没有休息,于29日下午顺利到达施洞口。从施洞口再渡清水江,分两路前进,一路北走施秉,一路西走黄平。
10月2日,红六军团经施秉占领黄平县旧州,次日进到瓮安县猴场至乌江南岸的孙家渡一带,准备北渡乌江。此时“桂系敌军在向前开动”,中央军委电令红六军团不得再向西移,应迅速向江口前进,与红二军团会师。于是,红六军团5日从猴场掉头向东北方向前进,6日,准备进到石阡县城南的甘溪一线休息,然后利用夜间经小道越过石(阡)、镇(远)古驿道进入江口。前卫部队红17师,以51团为前卫团,由军团参谋长李达率领;红50团为后卫,红49团居中,于上午10点多钟,全军团进入甘溪至官庄一带。此时,湘桂黔三省国民党军正联合从石阡、镇远、施秉、余庆4个方向对红六军团实施合围,寻找红军主力决战。桂军廖磊率领24师第70、71两个团在红17师占领甘溪西街的同时占领东街,与红51团相遇,一场血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战斗打响后,敌军两个团分两路向西街红51团进攻,企图占领西街,从中截断红49团的退路。此时,整个红六军团8000多人被敌人截成了三段,敌人以优势兵力和优良装备向红军发起猛烈进攻。几番血战,红军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无数红军指战员倒在血泊中,他们顽强的斗志顶住了敌人的猖狂围攻,突围东向。
10月8日,红六军团在石阡甘溪战役打响后,军团主力分别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下,突破敌人重围,转移到镇远县大地乡的中地龙、双坝、大地施、包溪等地休整。同日,红军在红庙挫败尾追的国民党桂系19师先头部队。9日,王震、龙云率红18师在镇远县路腊突袭桂军19师通讯兵,缴获敌人驳壳枪6支。参谋长李达率红六军团第17师49团和51团一部400多人,由一猎户带领与敌周旋了两昼夜,冲出重围,旋与红二军团会合。这时,红17师50团在掩护军团主力转移时与敌对峙,被敌隔断,独自突围。14日,红军从镇远、施秉边界绕道石阡本庄乌江边,准备再次向甘溪方向转移。为了抢先占领甘溪,军团部命令49团一营向甘溪急进,红18师作后卫,掩护军团部过甘溪。16日,红49团一营进抵甘溪,敌先头部队也到达甘溪,一营指战员迅即发起猛烈进攻,趁敌立足未稳,一举攻占了三个山头,从敌人合围圈里撕开一个缺口,杀出一条生路 ,让军团主力通过。17日,任弼时、王震为了调动、吸引敌人,保证红军主力安全突出重围,令红18师师长龙云、政委甘泗淇、参谋长叶长庚率红18师担任军团后卫,接红49团阵地。18日清晨6点钟,叶长庚率53团作前卫、甘泗淇率54居中、龙云率领师直和52团为后卫。全师统一行动,直奔甘溪,保证军团主力于午后强行通过了敌军在石阡、镇远设置的封锁线。敌桂军战斗力很强,龙云率领师直和52团指战员凭着坚强革命意志抗击敌人四个团的兵力,保证主力红军通过危险地区。然而,红52团引来的敌人,却从四面八方向52团发起攻击,每个红军战士以无比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敌人进行殊死的决战。18日,红52团在龙云师长率领下退到镇远、石阡交界的川岩坝、黑滩河一线咬住敌人,给主力冲出重围争取时间。在黑滩河与湘、桂、黔敌军激战两昼战。20日,红52团进到镇远县大地、羊场一带。
22日下午,随龙云冲出黑滩河重围的500多名红军战士来到镇远县羊场翁头庙边宿营,战士们刚停下来准备煮饭,追敌赶到,控制了周边山头,包围了翁头。红52团因地形不利,又从庙边分南北突围,往南突围的200多名红军战士向马家坡、腊树坪、走马坪、施秉县白朵乡白崖、伍家庄,一路拼杀,只有侦察班突出重围,到达施秉县甘溪,最后也被民团杀害。龙云带领200多人往北突围,从翁头过凯盐,上树坪。24日,红军经都坪拱桥、五步桥过龙江河,走凯榜上魁楼沟,于25日深夜在冠壁山上小坳宿营。
第二天拂晓,镇远县都坪布匹商人杨通成由凯磅寨上冠壁山藏布匹时碰见红军,他返回凯磅寨后就大肆宣扬。当时,岑巩县龙颈坳(今归镇远县)联保主任杨光尤和民团队长何吉安等人,得知此事后,立即报告国民党黔军14团,并纠集天印拱桥、都坪的民团数百人,及黔军14团收编的土匪部队数百人,共约1000余人,于当天傍晚摸上冠壁山。龙云决定带领红52团200多指战员走魁楼坡,向岑巩县境内的龙田亮溪方向进发。当部队撤走至山高林密的沙子场时,却遇到了在那里守候多时的国民党二十五军第四旅15团的伏击。该团为金祖典团,1000多人。而后面又有1000多名追兵,红52团顿时陷入困境,但红军战士仍然斗志昂扬,在龙云的指挥下,沉着勇敢地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
龙云率领红军战士沉着应对十倍于己的敌军。他首先命令部队抢占山头,凭借有利地势,红军战士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山上悬崖峭壁,怪石嶙峋,山下河水湍急,四面被敌军围住,所有路口均被敌人火力封锁,红52团陷于重围。龙云率领战士们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许多战士负了伤,仍顽强地战斗。子弹打光了,就与敌人拼刺刀;刺刀拼弯了,就用枪托砸。龙云和战士们没有吃、没有喝,全凭坚强的革命意志,与敌奋战。他们在阵地上顽强地坚守了一天夜。许多战士都牺牲了,龙云也在激战中负了伤。
红52团部队撤到魁楼沟时,国民党团丁们蜂拥而上,将他们围困在尖坡半山上。当红52团再次被敌人冲散后,80多人被俘,龙云孤身一人从荆棘丛生的高山密林中突出敌人的包围。
27日,龙云来到岑巩县关庄(今龙田镇安坪村),他道路不熟,找当地群众带路。正好关庄保长杨世忠在碾房碾米,龙云不了解他的身份,以为是普通百姓,便上前请他带路。杨发现眼前这个是失散的红军战士,心想自己立功受奖的机会到了,于是满口答应,故意把龙云往民团哨卡上带。在龙云饥饿难当,去抠红苕充饥时,杨世忠瞅准机会就大声喊叫,引来了国民党龙田乡兵队长杨和清及另外几个乡兵。龙云连打两枪,没有打响,乡兵们一拥而上,用梭镖刺中龙云大腿。龙云受伤后,继续跑出200余米,因流血过多而伤重被俘。
此后,龙云先后被押至镇远、贵阳、长沙、南昌、九江和武汉等地,关入国民党设的“反省所”“感化院进行关押。龙云坚信共产主义信念,始终未作“反省”,更未被“感化”,遂被视为“顽固分子”,1936年2月因伤病卒于武汉,时年33岁。
而此时已经突围出去的红六军团主力,终于转战到江口德旺会合,北上印江,24日在印江木黄与贺龙、关向应同志领导的红二军团胜利会师。
红六军团自8月上旬撤离根据地,征战黔东,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近一万人的队伍,仅剩3500人。但与红二军团会师后,却又打出了一片新天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附:龙云小传(1908——1934),苗族,中共党员,原名龙治贞,贵州省锦屏县茅坪人,生于1903 年,因家庭困难,过继给叔祖父龙平富为嗣,遂入学读书,1919 年与龙大道一同到武汉求学,后改名龙飞云到湖南第五师当兵。1928 年7 月参加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平江起义”之后,改名龙云,随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转战湘西,开辟革命根据地。同年12 月10 日,随军上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1929 年1 月,国民党第三次围剿井冈山,龙云任红五军第五纵队第十一大队大队长,参加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 年3 月,龙云任红十二军第45师师长,6月改任红一方面军独立第4师师长,率部3000 余人在江西广昌一带与敌人斗争。是年冬,调任瑞金中央红军学校第一队队长。1932 年3 月,龙云离校重返部队,任红三军团第七军21师师长,参加指挥赣州战役。是年冬,随红三军团至湘赣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任补充师师长。后留任湘赣军区参谋长和红军军营学校第四分校校长。1934 年8 月,龙云任红六军团18师师长,参加红军西征。
被俘后,伪县长李林数次酷刑审讯,龙云始终横眉冷对,坚贞不屈。后因叛变者的招供,李林确知了龙云的身份,即以“该匪非普通犯可比”,并报告黔军镇远行营,亲派岑巩保警队长杨德林带兵将龙云师长、肖荣华营长押解镇远,交贵州军阀王家烈东路行营参谋长黄烈候收禁。11 月29 日,黄烈候亲自将龙云、肖荣华押抵贵阳,王家烈命交国民党贵州省高等法院第一监狱关押,并要监狱“选择严禁地点,分别严加看管”。王家烈为向蒋介石邀功,特把捉到龙云之事电告“西路剿共总司令”何健,何电令王将龙云解赴长沙。龙云被押到长沙,何健便软硬兼施,妄图动摇其革命意志。龙云忠于革命,不为利诱,对共产主义信念忠贞不移。1936年2月最终因伤病而卒于武汉感化所,时年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