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不尽相同,每个人的人生感悟也千差百别,但也有大家都认同的部分,比如“仁、义、礼、智、信”这样的从古延续至今的中国价值观。
百字看人生
□本报记者 万里燕
2020的庚子年开端,一场疫情注定要载入人类历史。中国的这个鼠年新年,全国人民前所未有的一片静悄悄各自居家度过。在长达两个月的宅家抗疫期间,虽然阻碍了人们出门的脚步,却无法阻止思维的脚步。抗疫期间人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达希望疫情尽快结束的期盼,对一线抗疫人员的感激和敬重,对抗疫必胜的信心和对疫情后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不能出门的日子里,很多人通过录制视频、文学创作、制作标语、艺术创造等等方式来传情达意,尤其艺术家们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创作了一幅幅抗疫题材的书法或画作,乃至雕塑、歌曲等,在疫情趋向平缓的最近,各地纷纷开展了抗疫题材的艺术展览,其中由深圳美术馆、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陈履生美术馆共同主办的“自省的书写——陈履生抗疫百字巡展”就是一个亮眼的存在。
“自省的书写”展览首展于4月8日在深圳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艺术家陈履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宅在家中书写的“人生百字”百幅书法作品,深圳美术馆首次采用直播方式对开幕活动全程进行网上直播,吸引了9782人围观这场特殊的开幕式。4月28日,展览第二站来到了贵阳孔学堂。由于疫情影响,开幕嘉宾仍然局限于陈履生先生在贵阳的几个亲近的朋友,展览采取了网络直播的方式和广大书法爱好者与市民互动。
对书法有着深刻认识的陈履生先生,实际上在2013年担任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职务期间,就已经萌生了书写人生百字的想法,对这一百个字也有了基本的规划。但由于事务繁多,这个想法一直被搁置,直到今年“被迫”居家的两个月里,得到了将想法实现的空闲时间。在此期间,陈履生先生回顾了最初选定的一百个字,发现经过几年的时间沉淀,又在新冠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最初的一百个字需要作出一些调整。于是,陈履生先生开始细细的修订。
在浩瀚如烟海的中国汉字里,找出一百个字来缩影人生是极其困难的,何况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不尽相同,每个人的人生感悟也千差百别,但也有大家都认同的部分,比如“仁、义、礼、智、信”这样的从古延续至今的中国价值观。除此之外,每个人的感悟都有可能不同。因此,给展览命名为“自省的书写”,实际上是陈履生现在通过书写这一百个字,梳理自己对汉字的研究脉络,从而达到“自省”的目的。但之所以促成巡展,也想借此机会与人们共鸣。在这次的疫情中,我们更清晰的感受到,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在当下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可能以一个个体的姿态脱离出来,如何让人们更和谐更顺畅的沟通,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
在陈履生先生的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即“以人为本”。书法只是媒介,目的是为了传达书者内心的情感,让书者的心境和观者产生交通。陈履生先生多年浸淫于汉文化的研究里,他认为没有思想和没有文化的书写,不管叫什么书法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此次百字书写计划不是专门的古文字研究,却有对这100个字的解读。在因疫情禁足两个多月的时间内,陈履生先生辗转在对于百字的思考之中,书写,研究,反反复复,从中逐渐地感受到这人生百字的重要性,而作为一种自省,基于书写而反思几十年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体会和不足。
除去这次展览的艺术价值,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它带来的思考价值。这次展览本身的举办就蕴含了“福祸两相依”的古老的中国哲学思想——若非疫情将生活停顿,也许陈履生先生“人生百字”计划不会这么快得以实现。并且在“自省”的书写中,也启示着人们,即便没有疫情,我们也应该不时的停下忙碌的脚步,认真的与自己对话和相处,才能找到更好的前进道路。古人所说“一日三省吾身”,诚不欺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