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725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4-09

“脱贫”若“返贫” “返贫”再“扶贫”

 

□余正生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3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过去的2019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会议指出,从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专项巡视“回头看”情况看,“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复杂,剩下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巩固脱贫成果的任务非常繁重,局部地方、有的方面还有薄弱环节和工作不足,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会议强调,“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战倒计时,必须强化监督,盯住整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不放,严肃查处乱作为、搞数字脱贫和虚假脱贫等问题,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工作力度、帮扶力度,全面查缺补漏,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巩固脱贫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按照原来的设想规划,今年适当时候宣布:“实现全国脱贫”!这是全力攻坚的辉煌成就,是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正如中央历次扶贫工作会议所指出,全党和全国人民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多种原因,即使宣布“全国脱贫”后,还仍然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返贫”现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是复杂的,主观与客观都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有些问题和困难,比人们想象的还多得多、复杂得多、艰难得多。鉴之于此,今年宣布“全国脱贫”后,应仍然秉持“脱贫”若“返贫”、“返贫”再“扶贫” 的链接持续理念,在不断奋斗中将脱贫攻坚进行到底,直至达标合格的真正脱贫,让“形象脱贫”“面子脱贫”“虚假脱贫”和“困难脱贫”的地方和人民,在继后的持续再“扶贫”中,有基础雄厚、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显优条件而“获得感”。

  “脱贫”若“返贫”、“返贫”再“扶贫”, 这样的认识,是符合哲学辩证唯物论和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社会的任何重大变革和进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就广大“脱贫”地区现状而言,情况千差万别,大部分地区是真扶贫、实脱贫;但也有的地方由于条件所限、环境较差、基础薄弱,在方方面面共同努力下,可能一时 “脱贫”了,但巩固和发展后劲乏力而“返贫”;有的地方可能由于社会矛盾和人为因素,“脱贫”成果非但巩固壮大,反而弱化崩溃而“返贫”;有的地方可能自满自足,坐享其成,故步自封,不思进取、不谋发展、不图壮大而“返贫”;更有甚者,可能还有某些地方在扶贫攻坚中搞形式主义、搞数字脱贫和虚假脱贫,在演奏进军攻坚“全国脱贫”的大曲调中就隐含“虚假脱贫”,很快变身还原而增添“返贫”的重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因此,“‘脱贫’若‘返贫’、‘返贫’再‘扶贫’”的预见理念和感性认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深邃理论思想照耀具体事物嬗变的演绎,是按照中央精神实实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造福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实践行。

  “脱贫”若“返贫”、“返贫”再“扶贫”,正如中央政治局会议所指出的“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所以,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工作力度、帮扶力度,全面查缺补漏,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巩固脱贫成果”。在宣布“全国脱贫” 之后,只有继续持之以恒实施“脱贫”若“返贫”、“返贫”再“扶贫”的战略方针和攻坚强势,使“返贫”再“脱贫”、真“脱贫”、实“脱贫”,才能牢牢巩固脱贫成果,建成小康社会,改善人民生活,昂扬斗志前行,迈向美好未来。

  (作者系七届、八届省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