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724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4-08

去时春寒料峭 来时草长莺飞

 

——访民革省直属医卫支部党员、贵州省援鄂防疫分队队员陈洋

 

□本报记者 陈 庆

 

  去时春寒料峭,来时草长莺飞。

  3月30日,迎着温暖明媚的春光,3辆载有20名防疫队员的专用车顺利抵达贵阳高速闸道。民革省直属医卫支部党员、贵州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贵州省援鄂防疫分队队员陈洋就是其中一员。

  陈洋记得,接到组建防疫分队的通知到队伍集结完毕,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在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非常时刻,本人已做好一切准备,自愿申请冲锋一线作战。”1月27日,陈洋写下了请战书。“本人志愿申请参加驰援湖北的防疫工作,随时待命,听从调遣,有决心有信心坚决完成任务。”2月11日,陈洋再次请缨写下战书,终于应召入队。

  从2月14日防疫分队冒雨逆行驰援湖北以来,至3月29日,陈洋与贵州防疫分队一起经历了45个日夜的紧张战斗。他们在湖北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火线驰援湖北,在做好贵州援鄂医疗队驻地卫生工作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公共卫生科学防控作用,协助当地政府做好社区防控、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与鄂州同行精诚团结,主动出击,找源头、抓防控,同时间赛跑,与疫情较量,胜利完成援鄂任务,为人民生命健康构筑了坚不可摧的城墙。

  陈洋清楚地记得,2月15日是他们抵达鄂州第二天,尽管人生地不熟,仍然冒着雨夹雪完成了4家驻地酒店的首次卫生管理走访调研。2月19日同防疫工作组前往武汉,对3家驻地酒店进行巡查,内容包括驻地环境卫生、进出监测体温、消毒和健康宣传。

  2月24日至3月2日,陈洋主要从事鄂州市防控指挥部流调收治队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深入鄂城区的街道、社区乡村、集中隔离点,流调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等。3月1日接受鄂州市政府的任务安排,对3起家庭聚集性传染案例进行剖析,在鄂州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宣讲,提醒广大市民一旦出现肺炎症状及时向社区报告,配合接受流行病学调查,服从集中隔离观察。

  3月3日至18日,陈洋担任防疫工作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研判小组组长。除了继续参加鄂州市防控指挥部流调收治工作,还组织我省专家参与鄂州市防控指挥部疫情研判,为贵州前线指挥部和鄂州新冠指挥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支撑。陈洋还多次撰写疫情分析与风险评估报告,为当地“无疫小区”建设、复工复产提供专业建议。

  3月20日至29日,按照中央指导组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国家及各省援鄂疾控队伍暂缓离鄂,协助湖北省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疾控大培训”。3月23至24日,陈洋组织专家对鄂州市5个区的卫健局、乡镇卫生院、社区及企业开展了4场新冠疫情防控专题培训,培训专业防控师资120余人,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防控队伍。

  同时,作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成员,陈洋还参与制订《贵州省援助鄂州防疫工作组驻地新冠肺炎监测方案》《贵州省援鄂医疗队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现状调研方案》等,保障了医疗队的健康安全。3月26日,随着贵州省最后一批援鄂医疗队的顺利撤退,防疫分队圆满完成驻地防疫任务,为实现医疗队队员“零”感染的目标贡献了力量。

  回到了家乡,陈洋激动无比,他表示:“45天,我们亲历了鄂州疫情肆虐的寒冬,也迎来了鄂州的春暖花开。离别之日,鄂州市民以最高礼遇为我们送行,我们每个人眼里都含着泪水,彼此都不愿放下挥动的手。回到家乡,沿路挤满了手持国旗、欢迎我们的人群,我人生当中有过这么一次经历真的是难能可贵。”

  “作为最后撤离的一支队伍,深感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深感家乡人民的牵挂,这是我们坚守抗疫阵地、完成援鄂任务的强大精神支柱。今后工作中,我将发扬抗疫精神,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坚守岗位作出新成绩,为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贡献力量!”这是陈洋和全体援鄂防疫分队队员的心里话。

 

 4111-A2-1.jpg

陈洋(右)在鄂州城区古楼街道开展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