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一本风中翻开的《都匀县志稿》
□ 耿文福
也许是受儿时经历的影响,吃烤红薯竟成了我一生的最爱。每每想起一掰开就热腾腾、甜滋滋、软乎乎的烤红薯,就舔唇咂嘴、馋涎欲滴。在都匀工作的日子,每次上街,只要闻到飘散在空气中那一缕缕红薯烤熟以后特有的清香,我就不由自主地寻着那缕缕清香找到烤红薯摊前,挑一个又大又黄最好还烤出金黄锅巴来的红薯……啧啧,那种滋味,比暖阳下约情人在村西头小河边如泣如诉地哼唱情歌还叫人怀念。
都匀卖烤红薯的小摊很多,但数龙潭口风雨桥上的最合我口味。从我上班的杉木湖进城,风雨桥有一个公交站,我经常在这里下车,走进风雨桥买了烤红薯就坐在美人靠上,细细品尝。
坐在风雨桥上,眼前的文峰塔就好比一本风中翻开的《都匀县志稿》。文峰塔的前身叫文笔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为五层木塔。清道光十九年(1839),时任甘肃按察使的都匀人陶廷杰捐银一千两,都匀知府陈西桥、知县钟海门等又发动乡绅募银二千两,于次年(1840)在原址上建成七层六角阁楼式石塔,高33米,底径9.5米。顶部为钢质塔刹,东面嵌有镌刻建塔的碑记3通,陶廷杰所撰《重修文峰塔记》亦清晰可见。传说文峰塔建成之日,他听闻乡亲父老奔走相告汇集剑江欢欣鼓舞的盛况之后,兴奋不已,当即赋诗一首:
水抱匀城万象涵,到头关键岂空谈;
千夫建石方圆合,七级凌霄气象参;
旧址立成新雁塔,中峰长镇老龙潭;
一支健笔钟灵秀,振起人文冠斗南。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为何当年要选址在这里建“塔”?这得从建塔之初说起。相传明万历初年,都匀府迎来一位姓桂的总兵,桂总兵年轻,很有抱负,可都匀是个小地方,历史上也无非凡之举,曾有人私下劝他不要把精力白白耗费在这块荒蛮之地。但桂总兵却说:“自古有言,成事在天而谋事在人。”一日,桂总兵动了春游雅兴,遍邀当地名流乘船同游剑江,正逢清明时节,远山如黛,近水碧蓝,都匀府在雄山和秀水之间更显一派盎然生机。他举目四顾,感到都匀府夹在东、西两山之间,地形奇异,悠悠剑江好似一条苍龙,卧伏其中,当为一方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若苍龙腾空,事业必兴。他无比兴奋地对同游者说:“都匀东、西两山雄峙,一江穿城蜿蜒而过,然南北一马平川无遮无拦,有如青龙被群山镇住其尾,苍穹吞其首,如此青龙又如何能够腾空作舞?”同游的乡贤们对桂总兵的慧眼无不感佩至极,于是有人当场提议在剑江西岸建一座宝塔,宝塔耸立,呈青龙昂首之势,都匀府不就随之昂首了么?桂总兵拍案叫绝:“好,青龙昂首,振一代文笔,塔名就叫文笔塔吧。”
这大概就是文峰塔的前身——文笔塔的来历了。
日子在塔尖凝聚,塔下的龙潭将历史娓娓道来。文峰塔,象征弦上之箭,以百子桥为弓,永镇龙潭。足以表达了桂总兵“成事在人”的决心。那么,自此以后,都匀这块宝地又怎么样了呢?不知是文峰塔带来的风水还是桂总兵的功绩,反正自此都匀变得地灵人杰,名人荟萃。有明神宗七年(1579)举人、次年进士,十一年(1583)授中书舍人、十九年(1591)出任四川乡试主考,后转吏右给事中等职,敢犯权臣、声震朝野的陈尚象;有明思宗六年(1633)举人、次年进士,授吏部员外郎、大理寺观政、光禄大夫、兵部及礼部尚书直至文渊阁大学士,史称扶阁学的扶纲; 有清乾隆廿四年(1759)举人、廿八年(1763)进士,历任河北灵寿知县等,与著名诗人袁枚唱和诗歌并著有《养园诗抄》等多部诗作的刘启秀……
天风吹我上南楼,皓月当空景最幽;
百尺豪情怀韵士,三分夜月小扬州。
巍巍文峰塔已然沧桑,已然憔悴,穿过记忆的石斑,它依旧顽强挺立,七级凌霄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它倒下过,又再次站了起来。
走近文峰塔,顿生肃穆。悠悠岁月,百年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对现代人来说,文峰塔已不再是顶礼膜拜的神灵具象,而它记载的历史,却让一代又一代都匀人陶醉其中并受启迪。
文峰塔的修建是都匀的希望,文峰塔的兴衰自然也同都匀的历史连在一起。在古代,由于受科学不发达的局限,筑塔建刹作为改变命运的一种寄托是无可非议的,起码是表达了为官者企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意愿。为此,到都匀必然仰目文峰塔,仰目文峰塔必然会想到桂总兵、陈知府、钟知县……今天,文峰塔也成了都匀的代名词,如果当年桂总兵修建文峰塔是为了让青龙昂首带动都匀腾飞的话,那么,都匀的真正腾飞还是在今天,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登上比文峰塔还高的东山,俯瞰匀城全景,那一览无余的气势真的令人振奋。被剑江自然划成东西两半的都匀市区,楼群鳞次栉比,呈现的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勃勃英姿。浩浩荡荡的剑江水奔涌而过,南来北往的商贾游人川流不息。都匀这座新兴的旅游城市亦如同一艘巨轮,正张满新时代的风帆,破浪乘风,驶向远方。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年桂总兵振兴都匀的夙愿,只有在今天才算得以真正实现,都匀的沧桑也给文峰塔留下了许多远去的思考。商贾云集,游人远眺,心中不免涌起宛如塔下滔滔江水一般的感情波澜,那种交织着历史沉浮所激起的情愫,情不自禁地在我心中生发一种注解:
文峰塔,一本风中翻开的《都匀县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