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715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3-20


贵州社科院专家撰文认为:

 

黔茶产业加速转型发展成样本

 

□本报记者 田锦凡

 

  截至2019年底,贵州茶园投产面积为601.7万亩,位居全国第一。当年实现茶叶产量40.1万吨、产值45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7%、14.5%;茶产业辐射带动356.1万人,其中带动贫困户34.81万人、脱贫17.46万人;涉茶人员人均年收入达10699.08元,茶叶助农增收作用显著。

  这组漂亮的数据,同时源于客观优势、主观努力。一方面,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麓,地理、气候条件得天独厚,自古即为我国茶叶主产区,素有“西南茶乡”之称;另一方面,茶产业是贵州的优势产业、朝阳产业,打造黔茶品牌、推动产业纵深发展是全省兴地富农、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

  “在省委、省政府的农村发展战略引领下,贵州茶企聚焦产业革命‘八要素’,着力调结构、全机制、拓市场,黔茶产业发展加速转型,规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日前,贵州社科院党委书记吴大华、研究专家柳一桥联合撰文称,在农村产业革命的伟大实践中,茶产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正成为当之无愧的富民产业、希望产业;各产茶区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茶产业工作机制,茶产业发展正按下“快捷键”,驶入优质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多措并举促提速发展

  2017年,贵州省政府出台《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着眼全局、谋划长远地调整品类结构、优化产业布局。2019年,全省初步形成以绿茶为主,红茶、黑茶、地方特色茶种并存的茶叶品类格局。其中,绿茶区域集中化态势显著,卷曲形、扁形、颗粒形、直条形绿茶形成各自专业种植区,规模化优势凸显;以遵义红、都匀红、普安红、石阡苔茶(红茶)、凉都红为代表的红茶产业带初具雏形,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黑茶、白茶、黄茶(海马宫茶)等特色茶种,在遵义、铜仁、毕节茶区分点布局,增强了贵州茶叶市场供给的多元性。

  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拓宽产业价值链。目前,贵州茶产业分别有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7家、228家,精加工企业318家、深加工企业28家;都匀、江口、黎平、湄潭、凤冈、清镇等茶叶主产区,已建立精制拼配中心36个。茶叶跨季节、跨区域、跨品类拼配初步实现智能化、数字化,茶产品由茶饮品逐步向茶食品、茶药品、茶生活饮品方向拓展,产品研发、精深加工能力显著提升。

  塑造地域品牌,拓宽市场空间。截至去年底,贵州茶产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9个,“三绿一红”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贵州绿茶”成为我国首个省级大区域品牌地标茶产品。目前,贵州茶企已在全国32个省(市)建立运营中心,设立各类专卖店、旗舰店、代售点、形象店13831个,茶系列产品入住沃尔玛等大型商超系统8550个销售网点。去年1-11月,黔茶经海关检验检疫出口477批,总计销售金额1.2亿元、同比增长104.7%,产品远销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家。

  筑牢安全根基,推动绿色发展。立足做好做强绿色茶、生态茶,贵州始终把茶叶质量安全监管摆在突出位置。去年,全省推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210.4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29.64%,40个茶叶主产县的244个万亩乡镇、183个5000-1万亩乡镇均建立农药专营店制度;组织开展草甘膦等除草剂抽检工作,抽检茶叶合格率达100%。省农业农村厅也对茶叶质量开展安全督查,经抽查茶样400个,重金属、农药残留及合格率均达100%。

 

加速转型成贵州样本

  “以产业革命为思想导向,以产业发展‘八要素’为突破口,贵州茶产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成就。总结其成功要素,对国内其它区域的农业农村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身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实践高端智库首席专家的吴大华、贵州师范学院博士的柳一桥在文中说。

  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健全组织体系,是推动茶产业转型发展的基本前提。去年,贵州成立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就茶产业财政资金整合、茶品牌宣传推介等议题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茶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

  强化资金扶持,夯实产业基础。贵州整合多方资金,携手推动茶产业纵深发展。省财政厅设立茶产业转型资金,去年新增资金1亿元;实施茶产业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项目184个,投入扶持资金5.7亿元;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担保茶产业项目418笔,授信金额总计1.72亿元。省农业农村厅安排茶产业发展资金4275.2万元,省工信厅授批茶产业振兴专项资金2630万元,省科技厅安排茶叶科技与园区建设项目2310万元,省发改委安排石漠化治理、整合茶区建设项目5010万元。

  增强科研支撑,加强人才培养。为加强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贵州省人社厅开展茶叶生产加工、双手采茶等方面技能培训16072人次,引入茶叶专业人才34人。市、县政府及茶企组织培训1814场,累计培训11800人次。贵州大学在全省设立茶树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基地35个,省农科院建立“欧标茶”核心示范区、特异性茶树品种栽培核心示范园、茶树新品种繁育核心示范基地7个。人才队伍夯实、科研力量增强,为黔茶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基础性动力。

  健全利益机制,构筑发展合力。“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是被实践证明的现代农业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目前,贵州有注册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4990家,茶产业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分别为7家、228家、397家。以该运作模式为引领,推动企业与合作社及农户、合作社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提升茶农生产效率,茶产业已惠及全省480万茶农。

  聚焦宣传推介,着力品牌建设。一方面,大力开展梵净山国际抹茶文化节、国际“茶博会”、贵州冲泡大赛等黔茶常规性宣传活动,加深贵州生态茶、有机茶的品牌印象;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现代媒体促进品牌传播,开展“贵州春茶‘DOU’起来”抖音达人挑战赛、“我有贵州半亩茶”网络名人公益活动,制作系列纪录片《黔茶》并在央视播出等。通过集中力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了复合化的品牌传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