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711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3-13

南宋至民国时期汀江的商业航运(下)

 

□文/图 李玉林

 

  (续接上期)

  其二,粮食。从南宋至民国,江西地广人稀,盛产粮食。在清代,江西盛产粮食的地区主要是南部的赣州、建昌(今广昌、南城、黎川)、宁都以及南安(今大余、上犹、南康)一带,这些府县的人口密度较为稀少,“田地山场坐荡开旷,禾稻竹木生殖颇蕃”“田腴民勤,最称富饶”“衣食取给,不忧冻馁”。同治《赣县志》记载:赣南一带,“颇饶稻谷,豫章吴会咸仰给焉……每岁贾人贩之他省不可胜计,故两关之舟载运者络绎不绝”。因此有大量的剩余粮食可供外运。

  就粮食运输而言,据《长汀县志》记载:汀州府“汀运潮盐,以给民食,余则发卖江贩裕如是也。惟米食仰给于江右之赣(州)宁(都),而(上)杭永(定)及潮(州)又往往资贩籴于郡,销留滞乏继,市价踊腾”。长汀“岁只一熟无两收也,米谷豆麦所产无多,不敷需求,须藉宁(化)瑞(金)挑运源源接济。”

  从江西石城、宁都、瑞金、寻乌、于都等县运入汀州府的粮食,一部分是通过水路转运到粤东梅州和潮汕地区的。《上杭县志》记载:瑞金“米虽自至汀,而实藉(上)杭为之委,不则粟累死于汀矣。故岁丰则高贩以(瑞)金、(建)昌之粟下程乡、大埔、江广、江西和广东流通,实为利薮。”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闽赣交界地点可供江西米谷豆麦等粮食的贩运。《雍正朱批谕旨》记载:“南(安)、赣(州)二府,……向有潮州及附近汀(州)、赣(州)各府人们挑负米谷豆赴平远(嘉应州北部)易盐过岭,在各乡分卖。”《上杭县志》也云:“查未禁以前,每月江(西)贩来米八九百担。……江(西)贩之米连日运至下坝、罗塘、新铺一带河道,直达嘉应大埔,每日千余担或数百担不等。”

  赣南的米从贡水一路运输到汀州府后,转运粤东梅州、潮州的数量可达1000多担,由此推算,一年之间便是三四十万担,再加上汀州销售的数量,那么赣南的粮食仅从贡水一路而来就可达到五六十万担以上。除了贡水,还有章水、杉关等路。所以,清朝时期赣南运销闽西、粤东的粮食数量,每年至少在100万担。

  到了民国,汀州客家商人销往广东的商品中,粮食是第二大宗。汀州粮商除了收购长汀本县生产的粮食外,还大量收购赣南瑞金、石城、宁都、于都以及福建宁化等县的粮食。江西瑞金、石城、宁都、于都等县都是粮食生产区,历史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粮食调出江西进入福建,葛文清认为赣南20%的粮食被销往闽西、粤东地区。宁化县是著名的粮仓,在土地革命时期有“苏区乌克兰”之美誉,是闽西著名的产粮县之一。宁化县大量的粮食被汀州粮商收购走了。当时从宁化挑米到汀州城的挑夫,每天达100多人,用独轮车(鸡公车)运粮到汀州的每天有三四十辆。

  民国二十年(1931)以前由邻县肩挑来汀州的米豆,每天多达两千担(每担约100斤),即汀州城每天粮食交易量达到20万斤以上。

  当时汀州城有粮店百余家,有米牙行、米店和米行。米粮运销商设有行栈,收购白米、糙米、黄豆等,用民船运往(上)杭、峰(市)、潮(州)、汕(头)。据《长汀县志》记载:“周围数百里范围内的商品粮,每日肩挑车载,源源不断输入汀城,粮食日贸易量约10万公斤。”汀州城的粮食“五分之四以木篷船运往上杭、峰市,再转运至广东的潮州、汕头销售。清末、民国时期,日均运粮50只船左右,全年出口大米140万公斤,大豆约150万公斤,小麦、杂粮约60万公斤。另濯田、水口每墟约有50只船粮外运,全年达20万公斤以上”。

  抵达潮汕的大米、黄豆、小麦和其他杂粮等粮食,再利用古港口,经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厦门、福州、台湾、广州、佛山、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其三,蔗糖。甘蔗是赣南、汀州的经济作物,因此糖便成为汀州客家商人经营的商品项目,这与南方人喜甜这一饮食文化特色相关。江南沿海一带的人喜甜食,糖为佐料,制造各种甜食、果饯等,甚至染丝上色也需用糖。因此,用糖巨大,种植者“获利颇丰”,又推动了汀州客家地区诸如制糖工艺、制糖械、(甜)食品加工工业等相关经济要素的不断创新。

  明代福建是产糖大省,福建货“下吴越如流水”,福建糖“商贩四方货卖”,成为全国主要的糖区。三藩之乱时,因江西道梗,江南“糖价骤贵”,可见明清之际江南蔗糖主要由福建供应。康熙五十八年(1719),清政府特别规定,福建糖船往浙江、江南各省贸易,在厦门停泊者免输其税。

  其四,瓷器。长汀是福建省除建阳宋瓷外的另一个产瓷基地。长汀南山镇有大量的高岭土,色洁白而细嫩滑腻,是上好的瓷土。又拥有茂密的森林,烧窑燃料十分丰富。此外,南山镇的南山河,不仅可供洗瓷土、设置水碓粉碎瓷土,而且该河解决了陶瓷外销、运输问题。南山河是汀江的主要支流,从这里行船20华里,便汇入汀江干流,直通潮汕。

  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于1275年来到中国,游历中国17年之后,于1291年初离开中国。他在《游记》中特地写到了汀州瓷器的外销,他写道:“汀州瓷器向海外输出,是从汀州经过韩江运到汕头,现在普通叫做‘汕头器’(Safbcl)。”这就是说,汀州瓷器运到汕头后,被外国商人统称为汕头瓷器了。可见在700多年前,汀州瓷器就已经通过海上丝路大量外销,为古代汀州的对外贸易写上了精彩的一页。

  其五,靛蓝。靛蓝(靛青)是染布的基本原料,用来染布颜色经久不退,在棉纺织中心江南等地需求量很大。它是从一种叫“蓝菁(蓝草)”的植物中提取出来。汀州的蓝草分两种:第一种,马蓝(大青),叶大;第二种,槐蓝(小青),叶小。制作靛蓝需要把蓝草浸泡发酵,滤去枝叶残渣,再加入一定比例的石灰水、稻草灰、米酒,使其沉淀,沉淀物脱水之后便是成品。

  汀州的靛蓝种植十分发达,在全国染料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福建蓝以色彩光润而名闻全国,号称“福建之蓝甲天下”。其中上杭“邑人以靛青业致富者甚众”,“本邑种蓝者其利犹少,(上)杭人往南浙作靛,获利以枚数”。长汀人也成为名闻东南的种靛高手,据《乾隆汀州府志》记载:“蓝出长汀”“西乡几都,菁客盈千”“种菁之业,善其事者也”。每到夏秋季节,蓝草生长茂盛,家家户户收割蓝草,因此历史上有长汀“家家伐蓝”的说法。可见汀州府的商人在山区种植靛业及在发展靛业中非常活跃。

  汀州人不但在当地种植,而且还到闽东北、浙东南等地山区种植蓝靛,浙东“括苍大木间……山林深阻,人迹罕至,惟汀(州)之菁民刀耕火耨,艺蓝为生,遍至各邑,结寮而居”。

  在清代中期,上杭商人几乎垄断了全国的靛蓝业贸易,东南各地处处均有其活动的足迹。

  其六,木材。汀州所属各县是福建省著名的林区和竹区,汀州山区盛产杉、松、樟等树木,长汀县素有“木头县”和“毛竹之乡”称谓。

  闽西地区“崇山复岗,树木蓊郁”,是杉木的重要产区。长汀杉木“运售潮汕佛(山)广(州)者,岁以十数万计”,上杭“杉木运售潮汕佛山等处,年达十数万”;永定杉木也“行销韩江一带”。据《闽书·南产志》记载,延(平)、邵(武)、汀(州)及福宁等地的杉木是“插而生者”,说明当时汀州所产的杉木为人造而非野生林。清代长汀文学家杨澜在《临汀汇考》中也谈到人造林的优点:“沙插枝生者,方可大数围,为宫室之奉,为棺槨之奉,胥取材焉,即以作器皿,亦坚韧久耐,胜于萌蘖之生”。他还谈到闽西种杉木业的规模,“初栽插时跨山弥谷,栉比相属,动辄数十里,十年后,止以谷量也,以故素封之家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利贻数世,胥以此为富给之资”。由此可见,当时汀州种杉业的规模已相当可观。

  正如杨澜所言,汀州杉木质量极好,特别是深山老林中的百年古杉,材质相当坚硬,被称为“汀杉”。尤其是汀产的棺木树材远近驰名,因此汀杉有“作棺椁甲天下”的美称,广东木材商人指名要“汀杉”才要。

  汀州还盛产樟木,樟木是制作高档家私、木箱、柜子,雕刻各种门窗、梁栋以及佛像的理想木材。汀州的松木资源也十分丰富,产量高,质量好,被大量用于造桥、打椿、造船以及各类包装箱、木屋、工棚等。

  所以汀州产的杉木、松木、樟木是出口的主要木材,昔日长汀的南寨、三洲、水口、羊牯等汀江沿岸都是主要的木材集中区。汀州木材商人雇工人将木排放流至潮汕后,由潮汕木材商收购,通过船转运至广州、佛山销往海外,或转运到厦门、福州等地。

  其七,棉麻。闽西历史上就有种植苎麻的传统,江西、湖南、湖北是我国苎麻和棉花的产区之一,而广东、港台及东南亚是缺棉区,这些地方所需的棉花大多采购自中国或外国。在以前,无论是从华北或外国进口的棉花,路途都十分遥远,运价昂贵。自从汀州至潮州的汀江航运开通后,从汀州到潮州为“一水之便”,路途大大缩短,节省了大量的运输费用。因此,闽西、广东、江西、湖南等地的棉花商人,大量采购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生产的苎麻、棉花,集中到汀州城后,通过汀江船运到潮汕,再由潮汕古港经海上丝绸之路销售到香港、台湾及海外,棉花、苎麻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货物。

  其八,烟草。烟草原产于南美洲,早期由西班牙传入欧洲、亚洲。自明万历年间中国后,传播到闽西各县。进入闽西客家民系后,得到快速的发展。因为适应于在山岳旱地生存,又能获得高额利润外,也与客家人生产、生活需求紧密相关。客家先民们长期生活在高寒地带,长年与寒水湿土打交道,于水湿、寒气的困扰。而烟草有驱寒除湿、提神解乏、消肿去痛之功效,烟草味可驱蚊虫;还是最简单方便的蛇药。这些因素促使客家人对烟草进行改良,并大量种植。

  明末由于朝廷严禁烟草,因此发展较慢且少,至清代发展兴盛起来。闽西的烟草种植,“以(上)杭、永(定)为盛”,如上杭“烟,杭山多田少,可种之地甚少,人情射利,弃本逐末,向皆以良田种烟”。汀州永定烟,建宁府的建烟,在康熙《浒墅关志》和雍正《北新关志》中分纳税商品。

  因独特的土质与气候因素,闽西所产之烟成为福烟中的上品,如清代永定所产的烟丝,“气味清香和平,非本省及他处或他省所及”,在长江南北广有销路,永定之民多有因此而致富。道光《永定县志》记载:“膏田地种菸(烟),利倍于谷,十居其四,国朝充饷后,地效其灵,菸产独佳,永(定)民多藉此以致厚实焉。”

  永定之民为推销烟叶,远走他乡,永定皮丝烟帮于光绪十三年(1887)与上杭纸帮一起在苏州重建了汀州会馆,永定县生产的烟丝曾号称全国第一。永定“夙有烟魁之称……运销全国,远及南洋。十五年以前,每年出口达五、六万箱,约值二百余万圆。宣统二年,南洋劝业商人选送超庄,均获优奖”。乾隆年间,经营福建烟的商人专门在苏州阊门外设有停搬起货的公司和烟帮码头。

  清末永定人到全国各地开设烟庄、烟行,规模较大的有上海23家,长沙17家,南京11家,武汉10家,而在永定本县则有121家,许多比较大且著名的土楼,都是由经营烟草业致富而兴建起来的。

  其九,印刷品。汀州与造纸业并驾齐驱的是印刷业。在明清时期,连城四堡是与闽北建阳麻沙相齐名的福建两大刻书中心之一。长汀、连城二县交界的四堡乡,清代以印刷业和贩书业闻名于天下,被称为中国当时的四大雕版印刷业中心之一。四堡乡的邹、马等姓的族谱记载:“吾乡乾嘉时,书业甚盛,致富累相望。”其比较有名的印书业有文海楼、文香阁、本立堂、林兰堂、万书楼等。

  印刷商所刻的书籍主要以文人学士为对象,如《唐诗三百首》《康熙字典》《说文解字》,以及历代名家诗文集、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或以平民童蒙为对象,如《千家诗》《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以及农书、通书、巫术星相及堪舆青鸟诸书。这些书籍普及面广,为一般平民所熟知和钟爱,所以更有利于其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四堡乡民大都依靠刻书和贩书而发财致富,该乡也成为闽西地区远近闻名的富裕之乡。

  除了上述货物,汀江木船上还运载食油、生漆、中药材和毛竹等,运到潮汕之后,再转运国内外各地。

 

相关行业

  汀江航运的发展,使汀江沿岸许多农民成为船工和码头搬运工。从南宋至民国近800年的岁月里,汀江船运除了带来商业的繁荣外,还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成为汀州百姓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给闽粤赣边区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其一,船工行业。由于船运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船工,于是汀江沿岸村庄的许多农民纷纷“离田下水”,加入了木船运输的行列,成为艄公。撑船这一新的行业,成为长汀农民除了种田以外的又一谋生职业。

  数百年来长汀撑船业长盛不衰。他们除了在长汀从事撑船业,有许多人还到崇安、永安等地从事撑船,在当地至今还有许多长汀后裔居住的“长汀村”。长汀县到新中国成立之初,还有木船千余艘,船工3000余人,有专门的“船员工会”。长汀境内从事撑船业的村庄有:新桥、陈坊、牛斗头、德田、策田、深渡、蔡坊、修坊、南山塘、车田寨、小潭、小溪头、水口、濯田、路潭、羊角溪、美西角、百头寨、羊牯等。

  其二,造船行业。为了适应木船运输业的发展,汀江沿岸的造船业应运而生。汀江运输繁盛时期有“上河三千、下河八百”之称,“上河”是指从永定峰市逆流而上到汀州的船只每天有3000余艘,从汀州顺流而下的船只有800余艘,说明汀江上木船运输的数量之多。在古代由于受运载条件的限制,长汀的船只不可能由外地运来,所以催生了长汀的造船业。长汀县所需要的木船,基本上都是在长汀制造。昔日长汀境内汀江沿岸的陈坊、策武、水口、濯田、羊古等村,都是传统造船村庄。以水口为例,平均每日造船艘,除了供应长汀本地以外,还有多余的船只可以供应外地船户。长汀造船业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还有健在的老造船师傅。

  其三,码头搬运工。在长汀县境内有10多处船运码头,较大的码头主要有新桥码头、朝天门码头、水东桥码头、五通门码头、策田码头、河田赤岭码头、三洲码头、水口码头、濯田码头、羊牯码头等。这些码头常年都有固定和临时的码头搬运工人,有些是几代人世袭的码头搬运工人,全县常年在各个码头从事搬运的工人达到数千人。

  其四,挑夫。昔日除了可以通江河之处有水运之外,其余地方的货物运输都靠挑夫。每日汀州城内的食盐、大米、土纸、棉花、布匹、食油、日用百货、各类生产生活用品都靠挑夫肩挑或鸡公车(独轮车)运输。从汀州城辐射到周边各县、本县各乡村,形成一个庞大的挑担网络。有挑“长担”的,指当天不能来回,要两天以上甚至三、四天一个来回的;也有挑“短担”的,指当天可以来回的。那时长汀县除了手工艺人、商人之外,不论城乡凡是贫苦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挑担,因为挑夫不要技术,只凭力气养家度日,许多人家代代相传从事挑担。所以长汀挑夫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有数万人之多。

  其五,造纸工人。长汀造纸始于宋代,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福建省土纸生产第一大县。明清两代达到鼎盛时期,至民国时长汀还有纸槽(作坊)630多个,按每个纸槽有造纸工人9人计算,长汀总计有五六千的造纸工人,他们为长汀造纸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长汀的造纸工人和撑船工人一样,他们也将造纸的技术传至外地,纷纷到清流、顺昌等地造纸,带动了当地造纸业的发展。

  其六,其他相关行业。为汀江船运和海丝之路服务的行业,除了上述几项以外,还有以下从业人员:第一,为各地往来汀城商人服务的客栈、小食店、仓库等。第二,竹篓编织工人,以及专门为土纸等货物装篓打包的工人,称为“篓纸师傅”,民国时期长汀还成立了“篓纸工会”。第三,油纸工人,由于质量好,长汀生产的油纸在广东十分畅销,是免检产品,油纸是用较韧的原纸,涂上桐油或其他干性油制成的一种加工纸,具有耐折及防水性能,且吸水性好,不反光,也不怎么打滑。主要用于防潮防水。第四,伐竹(木)工。长汀各处竹山的竹麻砍伐工人及木材砍伐工人等等。

  以上各种人员至少有十万人左右。他们常年服务于汀江航运和商业贸易,促进了汀州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