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不误春耕
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向纵深推进
□本报记者 李 丽
春回神州,万物复苏,黔中大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发;复工复产,春耕春播,贵州山水田园绘就最美画卷。
在镇宁自治县,春耕备耕抢抓时机有序开展,农业企业克服困难复工复产,一切运转正常。目前,全县已完成农作物种植总面积7.45万亩,其中蔬菜6.7万亩、中药材0.45万亩、食用菌1350万棒、新增精品水果0.3万亩;完成3502个图斑绘制,把玉米固化到图斑上、地块上,给每块玉米地建档立卡(编码);完成调减面积0.471万亩,落实调减低效作物土地1.21万亩、经营主体21家,流转土地0.23万亩,准备种苗可供种植面积1.3万亩,用于调减低效作物的农资储备达143.5吨。
结合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实际,织金县多措并举、迅速行动,确保宣传教育培训及时跟上、替代产业项目及时跟上、产销对接谋划及时跟上、督查考核及时跟上。该县三塘镇针对产业结构调整,组建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开展入户到人宣传教育培训,按“1个1万亩毛豆,4个2万亩皂角、萝卜、白菜、核桃,1个3万亩马铃薯”规划,实施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并落实到每户农户的每个地块。眼下,地里嫩芽新叶正迎着春风蓬勃成长,孕育着农业最本源的希望。
3月3日,湄潭合江果蔬专业合作社出具了全县第一张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标志着湄潭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开始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是取代无公害认证的改革创新、保障群众“舌尖安全”的重要举措,种养殖生产者需承诺不使用禁限用农药、兽药及非法添加物,遵守农药安全等规定,对产品质量安全及合格证的真实性负责。该制度将涵盖全县范围内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品类包括蔬菜、水果、畜禽、禽蛋及养殖水产品,推动湄潭农业发展又上一个新台阶。
抢时间、补损失,贵州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农业产业革命在最吃劲的关头迎着春风号角阔步前进。
迎难而上促发展
2019年初,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等文件,12位省委、省政府领导分别领衔推动茶叶、食用菌、蔬菜、生态畜牧、石斛、水果、竹、中药材、刺梨、生态渔、油茶、辣椒12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一个产业有一个领衔领导、一个领导小组、一个牵头单位、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专家团队、一套推进方案、一个考核办法。
一年来,12位省领导带头抓具体、抓深入,强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同时,市、县两级聚焦12大特色优势产业及“一县一业”,把各级机关定点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及社会力量等人力、财力、物力有效整合起来,凝聚强大合力、以县为单位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形成了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五级书记齐抓共管、齐心协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今年1月初,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联席会议印发《关于调整农村产业革命领衔省领导和特色产业的通知》,对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进行了再优化、再调整。
立足当前形势,贵州抓住疫情对农产品生产造成的影响、农产品相对短缺的机遇,紧盯市场需求错峰而动,全面扩充优质特色农产品的产能;继续实行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制度,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市场需求,对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进行优化调整,力争在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市场开拓、流通销售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疫情发生后,12个特色产业专班印发了蔬菜、茶、辣椒、食用菌、果树、中药材等的近期生产技术要点,指导各地及时抓好田间管理,做好春耕备耕准备;同时,利用网上直播、手机视频等多种灵活形式开展技术服务,为农业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月7日,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及时下发疫情防控期间春耕备耕通知,聚焦低效作物调减计划、图斑制作等关键环节,着力抓好重要农资供应管理,确保肥料、种子、农药等重要农资供应充足、销售顺畅、市场稳定,满足结构调整之需。
抓住牛鼻子、产业领头羊,全省各相关部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复工复产。目前,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涉及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28家,已实现100%复工。
2月26日至29日,省农业农村厅组织100余名厅处级干部奔赴一线,通过加强技术培训,为农业生产解决好用工、资金、销售、技术等困难问题。
“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持续推进,对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进行技术指导。今春以来,为充分利用冬季充电开展技术培训、服务指导,提高春耕生产的技术水平,全省已开展培训1000余场次、6万余人次,指导服务3000余人次。
乘风破浪助攻坚
通过蓄积力量,农村产业革命推动贵州产业发展实现了“六个转变”:一是从自给自足向参与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二是从主要种植低效玉米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转变,三是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四是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五是从村民“户自为战”向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六是从单一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同时,相关部门总结出了农村产业革命的“七条成功经验”:一是全面落实“八要素”要求,二是坚持质量效益优先原则,三是实施规模化生产,四是实行专班化推进,五是坚持以县为单位布局谋划,六是面向大市场销售,七是抓实利益联结。
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为主推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发展加工、搞活流通、开拓市场、打造品牌等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合作社这个“龙身”联结,带动广大农户这个“龙尾”,舞活产业化经营的整条“大龙”,让广大农民紧密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并分享利益链。为在提升组织化程度上发力,贵州今年的目标着眼于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200家以上、省级以上合作社示范社2000家以上,实现100%的农户加入合作社、100%的合作社有企业带动。
按“一个重点产业、一个技术团队”要求,贵州在全国聘请院士担任产业发展顾问,强化科技攻关;深入实施“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实现每个合作社、500亩以上坝区技术服务团队全覆盖;围绕“学什么、怎么干”等问题,通过大讲堂、现场会、培训会等开展培训,让知识、技术与土地充分迸发激情。
坚持主导省内市场、抢占省外市场,贵州实行线上线下联动,着力搭建对接平台,“黔货出山”呈现出良好态势。今年将继续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县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发展壮大经纪人队伍,健全农产品销售体系、加快疏通物流体系,提高贵州农产品的省内市场份额,抓好上海外延农产品生产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保供基地建设,不断拓展省外市场。
春风起,战鼓擂。今年,贵州坚定不移以更大力度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面对照“八要素”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做大做强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将产业布局向贫困地区聚焦、品种选择向短平快聚焦,推动农村经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实现“六个转变”,让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决胜同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