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期活法·老板自述
创始人的信念,是企业在生死边缘坚持下去的力量原点
孙来春“逆行”而上
□刘哲铭
17年前,孙来春“死”过一次。
2003年非典疫情还没结束,他代理的化妆品公司就倒闭了。4个月后,“开始缓过劲来”的孙来春,在上海创立了以传统草本原料生产天然化妆品的林清轩。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林清轩也走到了生死边缘:157家门店歇业,业绩暴跌95%,2000多名员工要吃饭,账上资金只够公司存活62天。
大年初七那天,孙来春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有一罐蜂蜜他怎么也打不开,拧、拍、捶都不行,最后扔到地上摔碎了。不爱发脾气的他,似乎已到崩溃的边缘。从傍晚6点到夜里11点半,他在书桌前坐了5个半小时。痛定思痛之后,便决心“唤醒所有人一起面对”,开展自救。
至暗时刻,孙来春写了一封信,“开始想鼓励员工,没想到也鼓励了自己”。“干脆就靠自己,自救者天救!”于是他完全行动起来,把业务创新向线上转移。
2月14日,47岁的孙来春尝试了自己有生以来的第一场淘宝直播,吸引6余万网友在线观看,直接带货40万元;随后,林清轩2000多名员工迅速启动全员直播;2月19日,林清轩的销售额已追上去年同期……
“就像静脉血管被割开了,自己眼看着流血,然而并不知道怎么把它堵上。”孙来春在直播中吐露出中小企业家的心声:现金流是中小企业的命脉,对林清轩来说手头储备的那点现金,再过两个多月就得破产。
但面对疫情,“工作是战胜焦虑的最好方式”。孙来春现在发现,当员工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去工作的时候,自己心情的抑郁都能一扫而光了。
按其理解,整个林清轩如今已进入“战时”状态,所有人都在线上拼命地工作,无暇去思考疫情之痛及其它负面问题,“人的力量被迸发出来了”。
日前,孙来春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复盘了一段时间以来企业坐过山车般的经历及其所做的反思。以下为孙来春口述(编辑时有删减):
我是孙来春,本土护肤品牌林清轩的创始人。这个春节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波三折,更是游走在个人与企业的生死边缘。创业17年来,我第一次有这种体验。
2003年5月,随着非典一同离去的,还有我代理的化妆品公司。4个月后,我用60万元启动资金创立林清轩,开启了“前店后厂”模式,所有店铺均为直营。
10多年来,林清轩在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等100多个国内城市的购物中心、百货商店开设了337家直营店。然而,受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接近一半的门店、157家暂时歇业了。
平时,我们有75%的业绩来自线下实体店。春节期间的业绩比“五一”“十一”更高,每天销售额大概在100万到200万元之间,一个黄金周下来,应该有500万元的销售额。但是,今年一天只有5万元左右,总共才七八十万元。在收入大幅下滑的同时,支出却毫不“留情”:公司2000多名员工要吃饭,商铺要缴纳租金……
当时的银行账面上,大概还有六七千万元。我算了一笔账,林清轩离“死亡”只剩下62天。
1月31日是正月初七,我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我是一个不爱发脾气的人,但那天有一罐蜂蜜怎么也打不开,拧、拍、捶都不行,最后扔到地上摔碎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真是到了崩溃的边缘。
我觉得,我需要治疗自己。
那时的我很难想到,几天后的林清轩,2000多名员工全部线上办公,1600名从没上过镜的“柜姐”做起了直播;47岁的我也亲自上阵一场淘宝直播,竟然有6万多人在线观看,卖了近40万元的山茶花油——这相当于平时4家门店一个月的销量。
人真的还是要逼,逼一下创新就出来了。
过时的逻辑:线上与线下
治疗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理清逻辑。
初七晚上,我在书桌前坐了5个半小时,从傍晚6点到夜里11点半,试图理性地思考公司遇到的问题。
逻辑很清晰:第一,我要说出公司面对的真相;第二,我在想办法自救;第三,我要跟公司全员说,我们靠不了投资人、靠不了政府、靠不了银行,只有靠自己,必须唤醒所有人一起面对。我还写下来了,就是网上还可以看到的《至暗时刻的一封信》。
现在谈起来有些轻松,但当时完全不是这样。接近岁末时,我接触了几个武汉的朋友,后来又有些低烧。烧退后,我就从担心个人健康问题,进入到极度的焦虑当中:公司怎么办?员工及背后的家人怎么办?
没想到,这封原本是面对疫情鼓舞士气的信,得到了很多行业、商业媒体转发。更让我喜出望外的是,钉钉CEO无招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安排人连线快速推动协助林清轩的诸多事务。公司迅速启动钉钉视频会议,在家在线办公。第一批470人的钉钉群,在淘宝直播同学手把手的培训下,也很快启动了全员直播。
2月14日是情人节,那天我自己参与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直播。开始前因为紧张,我去了三四趟洗手间,前5分钟根本不知道讲些什么,后来慢慢进入状态,居然卖出了那么多货。
在直播里,还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瞬间。有一个小姑娘,第一天她的直播间里只有两个人,我进去后她看到多一个人,眼睛都放出光了。4天后我再去看,她的直播间已经有500个人了。
2月19日,我们的销售额已经超过去年同期。这件事情,给我的触动真的非常大。现在如果再区分线上线下,本身就是一种过时的逻辑,企业要完全数字和智能化。
以前,林清轩也有过进行数字化的尝试。2016年马云提出“新零售”的概念,说未来零售一定不是现在的电商、也不是线下门店,而是用数字化赋能的新零售。我立刻带领公司学习并实践,但步子一直不够大。就像我早就知道直播,公司也跟李佳琦、薇娅等网红带货主播有合作,但要我们这些人去做直播,是真的不可能。
今年,我们仍然要按照原来定下的计划,增加80家线下门店;但这些门店会直接完全转型成直播数字化的门店,必须这样干。
从不拿融资到筹备上市
这场疫情,真的把我敲醒了。
公司面临这样的风险,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医药行业。那时,很多其它公司欠我所在公司的款,我就被安排去催欠。那时候的我特单纯,不会送礼、喝酒、吸烟。经过一年催欠后,我对人性真的有些绝望。后来就自己暗下决心,将来要做一家风轻云淡的公司,不行贿、不受贿、不欠税、不拿融资、不上市。
这有点像“老干妈”的那种逻辑,做百年老店、前店后院。所以,林清轩也是自己去做工厂,直营店的现金流好。什么意思?就是337家直营店天天往公司回款,从来没缺过钱,当然从来也没有大钱。生活,自然过得很悠闲。
但这次,我觉得林清轩17年来的优势都被冰封了。现金流突然没了,这是历史上我没遇到过的,开始剧烈的恐惧。不只我们,比如西贝是很赚钱的,但短短几天也突然发现坏了,很有挑战。不过你看,海底捞就没事,因为它上市了。
所以,接下来我将用3年时间来完成过去10年走的路,要带领大家打一场大胜仗。为了打赢,公司必须分成3个板块。
首先,在未来5年时间里,我们要拥抱资本市场,实现在国内主板上市,实施资本战略。原来我们对投资挑得太厉害,其实有很多人愿意给林清轩投资的。但我们提出很多要求,可能太苛刻了,导致直到现在还身在“闺中”。经历这次教训后,我们会对融资更加开放,但也肯定会有底线。比方说,能够对我们进一步高端化、国际化有帮助,对中国的高端护肤品诞生有信心,在战略上认同我们的。如果只是想来赚点钱就走,我们还是会谢绝,宁可跪在地下继续爬行。
第二,要做好品牌升级,努力成为中国第一个高端护肤品;同时做好行业并购,从企业的战略、规模上去铺排。
另外,这一轮我们突然发现,人际圈是有很多潜力可以发挥的。未来在数字化战略上,就像我前面说的,林清轩要成为数字化零售的一个经济体,不再拘泥于只做电商、线下多开店还是少开店等问题。
冰封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片新天地。
信念是一切钟摆的原点
这段时间下来,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话——信念是一切钟摆的原点。
我小时候,父母家里的钟是要扭的,“啪啪啪”上弦。我刚记事时,问我妈钟摆为什么摆?我妈说,因为我每天上弦呀。实际上,信念就是人们的弦,你心里有力量了,钟摆就能不停地摆。
所以说,身为企业家有了顶层战略设计,还必须摧枯拉朽地坚持下去,始终拥有信念。
过年那段时间,大家状态都不太好,有人不知所措、有人提出离职。我经常连线一线的负责人、导购店长,还建了一个武汉群,在群里跟大家互动、发个红包,害怕他们得抑郁症。写完那封信后,我又在全体视频会里发自肺腑地呐喊,希望唤醒全部员工和我一起面对。
大家真的像拧成了一股绳。小姑娘们从在镜头面前不知道说什么到像模像样,进步特别快。武汉店的直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现在销量也在全国领先。这个武汉的导购特别逗,她在直播时说,货是从上海大仓发,大家可以放心购买。
最近这段时间,公司也没人搭理我了,所有人都忙着赚钱。实际上,让员工避免抑郁的最好方式就是抓紧工作。
2003年,我亲身经历了非典时期,疫情从3月爆发到5月结束,我代理的化妆品公司也跟着一起“被消灭了”。当时的恐惧、忧虑历历在目,正如大家所知,林清轩在2003年9月1日成立了。
这次疫情发展到现在,我发现实际上公司是垮不掉的,突然就觉得松了一口气。并且,我们会变得更强大。
访谈手记>>
孙来春在17年前非典时“死”过一次,对这次疫情的影响有着特别体会。
疫情冲击对企业是一个短期的外在变量,如果短期内顶不住倒下,就什么都没了,只能从头再来;如果能顶住冲击,企业做出的那些改变,是因为应对疫情,还是本身就要做的?
应该是后者。无论是组织架构调整,还是线上线下销售模式调整,其实都是孙来春本来就要做、就应该做的;只不过,“原有的一些东西没有一定外力是变不动的”,而疫情正好形成一种外力,帮助林清轩推动了这些变化。
帮助林清轩逃离生死边缘的,还有一个原因——创始人的信念。在坚持之下,对过往的反思会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