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702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2-25

“逆行”诠释责任与担当

 

——农工党党员林凤湖北抗疫纪事

 

□本报记者 何佼阳

 

  大年初二,得到应征增援湖北需选派重症专科骨干医生的消息,农工党党员、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林凤没来得及和家人商量,毫不犹豫报上了自己的名字:“我是重症医学科医生,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第二天,她正带着管床护士在自己病人的床旁查房时,便接到下午要出征的指令,但她仍然认真的查看完自己所管的每一个病人,并进行详细交接后才匆匆忙忙的离开医院。

  赶回家中简简单单捡了几件换洗衣物,为了不让年迈的父母过分担心,只淡淡地说要出差去外地学习一段时间。林凤强忍住泪水辞别家人,带着医院党委、科室的重托,带着对家人的牵挂登上驰援湖北飞往武汉的专机,作为医院第一批援鄂抗疫医疗队员,冲上了疫情前线。

  1月28日到达鄂州,经过短暂的集中培训,她作为贵州首批医疗队驰援湖北鄂州的副组长,医疗队重症组组长,29日一早就带着援助团队的9名重症医护伙伴抵达鄂州二院,立即投入到抗疫工作中,首先详细的了解医院重症病人、医疗救治及院感控制等情况。随后到新冠肺炎病房现场查看总体布局、医疗设施配置、感染管理、人员配置等情况,立即将发现的质控问题整理汇总,提交院方,一起进行一一整改完善。

  他们没去鄂州前,鄂州二院没有专门的ICU医生,不能为呼吸困难的危重病人实施气管插管,收治危重病人特别担心。他们去了以后,接管了所有确诊的危重症病人,病房的主任说以后收重病人他不怕了。他们一直满怀“病魔肆虐,医者当行,紧要关头,有战必应,战之必胜”的工作激情。到鄂州二院后,她和“战友”周彤彤一同扎进重症病房忘我工作,承担着值班、带组查房、管理救治病人、插管、上呼吸机、院感管理、会诊、培训等工作,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都很大。常常刚下班回到住处,就接到收治危重病人要求会诊的电话,便立即折返回到医院会诊处理,她和周彤彤也成了鄂州二院救治重症病人的主力军。在医师紧缺的情况下,他俩一直坚守在防控疫情一线。

  为了节省紧缺的防护用品,在污染区8个小时不吃不喝,坚持把治疗做完才出病房。每天进入病区,穿上了防护服,就要连续奋战五六个小时,病人病情危重需要插管的连续作战8个小时也是常事。林凤说:“一开始早上去,我不吃东西不喝水,怕忍不住要上厕所浪费防护服。但10点钟后肚子饿了就开始觉得冷,有一天早上我忍不住吃了点东西,12点多就想上厕所,最后还是出来了,以后再也不敢吃东西了,一般都是下午3点多才吃‘早餐和午饭’,那时已经饿得没有什么胃口了。白天还可以,晚上是8点下班的,已经没有饭了,常常就只有吃方便面,但想着自己救治的病人一天天好转心里满是欣慰”。

  “不过,我们队员都互相关心、团结协作,医院很好,给我们准备了许多水果和零食,在这困难的时期我很感动,也很感谢他们。这里的人民也很好,在我们住的地方,每天都会有好心的市民给我们送来各种生活物资,酒店怕我们吃不好,总会根据我们的需求提供食品,这让我们倍感温暖!累并温暖着!让我内心更加充满了能量,也使我能心无旁骛,安心地工作,更加坚定我们能够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心!”希望能通过我们所有人的努力,这次疫情能早日过去,让更多的家庭能够团聚。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一起迎接春暖花开!

  林凤最难抑制的感情就是对女儿的牵挂,作为即将中考女儿的妈妈,却不能在女儿最需要自己的时候陪伴在她身边。微信问候、视频对话成了母女两人唯一的沟通方式,互相鼓励,互相加油成了两个人的日常对话。疫情凶猛严峻,谁都会害怕,但穿上这件白衣,就是战士,没有退缩的理由。她心里知道,现在这种情势就容不得想太多了。“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我们都责无旁贷。在采访中,林凤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不怕累,只怕帮不到他们。”朴实而真诚,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救治重症患者的神圣使命。特殊时期,一路逆行,义无反顾,不为荣誉,不为光环,只为那一份重症医生救治生命的责任和担当。